内容简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热爱摄影,在中国摄影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的那个年代,他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方大曾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镜头中没有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对社会的关注让他频频将镜头对准底层百姓,思考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入1930年代,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战争形势,热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机,饱含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准备,同时揭露出日军的种种丑恶行径。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 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摄采访了三个月后,这位蜚声国内的战地记者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他是第一位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将生命的形态永远定格在了25岁,只留下家人和朋友年复一年的等待。

时至今日,方大曾拍摄的837张照片悉数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位传奇的战地摄影记者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被重新发现,连同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同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翻开这《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杨红林,笔名南庄,1973年生,历史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从事近代史及老照片研究,先后发表《义和团时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国观”》、《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间谍在华摄影活动》等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经典影像背后的晚清社会》、《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1915:中国表情》等著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执鞭人
    当摄影集看的,虽然不是铜版纸,但是纸质细腻平滑,厚厚一本,作者用的蔡司相机,看着很清晰,不像很多老照片黑乎乎一片,一大厚本300页还是精装,很值得入手2021-08-03
  • 马德里的格里柯
    今天公祭日,小雪。看完《绥远1936》,在地球仪上找到绥远省省会,即今天的呼和浩特。图片会说话,当时华北大学生面貌,绥远前线将士们的斗志,当地人的风俗动态都可窥见,条件艰苦是今天难以想象。不用看文字(文字都是后人主观附上,各种原因会有所倾向)仅看几百张图片都能对正面战场的将士们心存敬意,并非是今天各种剧集中所刻意淡化就能一挥而就的。看看历史,看看一座被三次屠城后的城市,平静是运气。2020-12-13
  • 一团尚武的精神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2021-06-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