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希特勒与德国人》是《沃格林全集》第31卷,是沃格林“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的讲稿。

沃格林于1964年在慕尼黑大学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这是当时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最引人注目的课程,虽然这个系列讲座宣称只是政治学的一门导论课,但是仍然引起人们极大的期待,甚至在讲座举办之前就已经被出版商纳入成书出版计划。沃格林的这个系列讲座不是要研究希特勒,不是要研究纳粹那段历史,也不是要研究国家社会主义,他研究的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在德国获得统治权。客观的史实描述和出于义愤的道德评判,对于这个任务而言显然无能为力。

《希特勒与德国人》深刻阐释了纳粹时期和后纳粹时期个体德国人与希特勒政权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当时(1960年代)的德国精神生活乃至政治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作出了最详尽、最直言不讳的分析,思想境界极高而又语言平易,充分展现了其名师巨匠的风采。《希特勒与德国人》代表了沃格林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沃格林在德国作为学术教授工作的最高成就。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原创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科隆,本科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成为该校法学院的政治科学教授。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1938年他携妻子移民美国,并于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沃格林的主要学术生涯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度过的,一生出版过许多专著和一百多篇论文。《沃格林全集》(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共34卷,编辑收录了他的大部分主要著述,包括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和五卷本《秩序与历史》。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桉树叶中毒考拉
    沃格林对于德国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确实描述得鞭辟入里,但我实在没法接受他将神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并且进行根本归因,尤其是这个前提没有讨论的空间。而且我自己认为,抽离他这个前提,那些对于德国人的精神分析也可以成立(比如阿伦特的恶之平庸性)。2022-12-27
  • 优雅流放
    很深,从神性到人性。希特勒何以成为希特勒,不仅仅是他作为个体的生成,有宗教的哲学的文化的背景在推波助澜,这些历史深渊使精神和现实的步步疏离,个人的教养和社会公共性被分离,私立思考判断能力缺失,导致了大众共同精神本质的摧毁,现实的第一世界被抛弃,失去理性埋葬精神的第二世界盛行,这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病态,是整个国家的病态。当时的罪恶是全部的德国人。2023-05-29
  • momo(邱秋版)
    一个希特勒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希特勒重新站起来2022-08-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