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内容简介

☆ 著名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木下天一郎
    作者以社会为视角试图超越广场叙事和文艺复兴叙事,着重分析了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和践履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造”(主要是杨昌济和毛泽东)。他注意到反国家崇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前提条件以及无政府主义可以盛行一时的原因。其次,指出无政府主义企图从底层入手促成社会改造,但是由于无法确定公私界限,加之过于理想化依旧归于失败。在民初“国家”淡出“文化”凸显的过程中,个人主义曾是突破旧制度的锋锐武器,但由于传统公私观念的束缚与世局的影响,团体主义逐渐处于支配地位;以毛为代表的践履知识人在吸收批判无政府主义“社会改造”的同时,跳出民初政论家与学者的社会资本网络,通过社会革命与区域传统强化同质性的社会组织,改变了五四原有思想界的垄断格局。至此,民国初年的思想场域历经国家→文化→社会的转移完成。2020-04-17
  • 中世与近世之间
    作者所谓的另面指的是将五四研究社会史化,也就是关注改造社会如何成为五四的主题,另外关注五四发生的社会环境与演化意义。作者在导论中批判了自由主义对于五四的解释,其认为“新启蒙”的解释遮蔽了五四“社会革命“的意义。运动有一个从政治关怀转向文化,再转向社会问题的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者,采取了疏离以国家建制为主体的政党政治运动,主要是对于民初的政治环境的失望,杨重点讨论了无政府主义者及毛的社会改造构想与实践。关于五四中”个人主义“的消融过程最有启发,其要因是”个人主义“完全是西方的产物,当时知识分子的解读更多针对冲破传统的束缚,而非真正意义的个体解放,正因为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在更倾向与从传统思维有意或无意中寻找答案,所谓公私观念的思路,进而与儒家齐家至平天下的思路合一,最终走向集团主义社会主义。2019-05-29
  • 历史理性
    新版内容丰富了不少,但是逻辑上反而有点陷入矛盾。本来目标是摆脱启蒙伤痕叙事,结果第四章个人主义的衰亡史看起来却很像启蒙伤痕叙事,与第三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观和第五章从“社会”理念到地方实践不甚协调。另外作者关于“个人”很快被“社会”统摄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公私观的限制的看法,主要依据沟口雄三的观点,也让人觉得回到了作者批评的文化本质主义。当然不管怎么说,作者还是把握到了问题的核心。他也并没有要让大家与工农兵相结合,不应该给人扣红帽子。2019-11-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