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家庭研究的经典之作

透过乡土间的日常叙事看见中国的文化与人格

编辑推荐

 社区研究传世经典,学术影响力经久不衰

书中的民族志材料来源于1941—1943年的云南大理喜洲小镇,从西镇社区的调查开始,结束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中国”,《祖荫下》采用了当时社区研究的经典思路:从一个社区理解整个中国。其时,以燕京学派为主的大量实地调查都是在这个脉络中进行的。《祖荫下》是“魁阁”社会学工作站酝酿下产生的一部力作,使大理喜洲成为此后地域文化研究的热门田野点。它与《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等数部同期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被视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 一部描写生动、笔触细腻的民族志,可读性高

通过参与观察等人类学方法,探入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罅隙,勾勒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图景。全书行文朴实晓畅,包含许多翔实细致的个案分析。除特定领域的研究需要外,亦适合作为人文社科通识读本,感受作者治学之谨严、扎实,了解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样貌并与今日社会生活相对照。

名人推荐

许烺光在《祖荫下》这《祖荫下》里,用来自民族志的资料论说了中国人生活中祭祀祖先仪式中香火延续的观念及它代表的亲属制度的历史性。

——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我在执笔《中国家族法论》(1950)时,就是从五里云雾中想出父子一体的,知道了正好同时在许氏脑海里也运思着同样的话语,禁不住感到有了强大的同盟军。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律史学家

内容简介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祖荫下》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著者简介

许烺光(1909—1999),人类学家,心理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出生于辽宁,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系,后作为庚款公费生留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此后回国任教并在云南开展田野调查。1947年起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系,1977—197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著有《祖荫下》《驱逐捣蛋者》《美国人与中国人》《氏族、种姓与社团》《家元》等。

译者简介

王燕彬,人类学研究者,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宗教人类学。已出版译著费孝通《茧》(合译)。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白好吃
    “富裕高贵的人家比排场,比阔气,而贫穷的人家则求生存。” 祖先制定好的规则框架,以及财富,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后代身上。富人的后代拿着大概率向下跌的人生剧本,穷人的后代紧握着抽签发财的机会。2024-02-25
  • momo
    记叙描述>分析。喜洲镇和我们江南小镇的文化有相似之处,父子、贫富、男女既是一体,也是明显的上下位压迫关系。旧社会江南女性更加足不出户,倾向于在家进行轻手工业劳作,这本书里的西南女性会经常外出售卖商品,书里有提到女孩会比男孩更早地承担家庭负担,有的女性承担太多的家务与生计,她的丈夫心安理得地游手好闲,只在参与公共事务时出面象征家主身份,而这种行为并不会被唾弃;另一个差异是西南女性的人格规范和男性没有太大区别,而在江南会更强调女性与男性的不同特征,优雅、柔和、温顺,但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没少。西南小镇穷人也有公共祠堂,华东地区似乎没有这种很强的祖先姓氏联结的公共宗祠文化,私人富商的多见一些。文化人格的部分和正在做的研究有一点关联,读完又产生了一些还不错的新的idea,可惜我快要毕业了呜呜2024-02-25
  • 盲市
    比较珍贵的地方文化调研报告,个体&家族样本统计足够详实,论点输出可能更多是提炼,洞察力惊人的部分不太多2024-03-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