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的土地典当》是一本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交叉的学术著作。《民国时期的土地典当》主要以二十世纪30年代比较大型的几次调查数据,如1933年陈翰生广东番禺调查数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四省土地调查数据、1935年北满调查等数据、调查报告加以整合,结合地方史志材料,如方志、县志、族谱等,还原出中国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里,有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典当这一信贷方式的真实面貌,反驳了以往人们对于农村土地典当这一信贷方式的固有看法,对农村土地典当是一项高利贷、由大地主大族群或资本充裕者控制、以买卖土地为最终目的等等以往学界作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方慧容,1969年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课程:经济社会学、中国转型经济、劳动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历史社会学。著有《无事件境和生活世界的真实》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麦德
    神作,打通了理解很多问题的关口,与其他几本书也能联系在一起了。2020-12-21
  • 仿生猫猫
    找的数据很合适,分析思路易懂但是也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2020-09-02
  • 西西弗斯
    在论断商品化发达的地区农民的偿贷能力时,马若孟相信,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偿贷能力,农民因此有能力负担现行的利率。这一观点忽视了收入波动对农民的偿贷能力的影响。黄宗智则强调在农业商品化发达的地区,风险和收入波动对农民所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本书作者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把握对这两个论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柴北寺村典地信贷利率的计算发现,作者提出两个结论:一方面,固定实物地租制度和欠租制度调节了农民在不同年间的利息负担,在收入或家计状况不好时,农民可以少付利息,这降低了农民的信贷风险。固定实物地租制度调节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农民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固定实物地租制度和欠租制度也规定了当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加时,农民要支付较高的利息率和为拖欠的地租支付较高的利息。2020-07-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