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东京人一生中至少会来四次上野动物园。”上野动物园成立于1882年,来这里赏樱和看动物是游客的热门行程,更是日本民众家喻户晓的日常。

然而,在它亲和的面纱下,却藏着身处帝国漩涡中心的沉重过往:明治初期为追求“文明开化”,大批异域动物被强行引进并分类;随 着帝国陷入战争深渊,“战利品”动物和军用动物成为展览对象;在军国主义末日疯狂的刺激下,上演了动物屠杀与献祭仪式;战后重建的雄心,诱发了“熊猫热”和人工繁育计划……

为何前一天还备受关注的明星动物,下一刻竟遭到屠杀?哆啦A梦营救大象的漫画,是童话还是真实历史的反映?日本为什么不惜代价地想拥有“自己的”熊猫?不妨从上野动物园与帝国交织的命运中寻找答案。

【内容简介】

《樱与兽》是一本动物史、社会文化史研究专著,主要研究日本第一座现代动物园——成立于1882 年的东京上野动物园,在日本快速近代化、帝国崛起和陨落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这座动物园从明治维新时期到当代的历史,讲述这座动物园发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樱与兽》认为,这是第一座有别于西方世界的各种影响而独立建设成立的动物园,不仅是日本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一方面从独特的角度体现了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剧变,另一方面反思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媒体评论】

《樱与兽》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一个近代教育场所的上野动物园,它是如何在约束臣民、仪式化地牺牲动物、美化战争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而这些是我们理解日本的现代化、帝国主义的关键。米勒文笔优雅,他特别善于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也让这部历史学专著更具可读性。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提到东京上野动物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旅居于此的国宝熊猫。实际上,上野动物园还是映照日本近代化历史的另一种图腾。《樱与兽》利用一手档案,以动物园的演进变迁为切入点,深入观察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断面,详细描述了上野动物园是如何从战前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所”转变为战后东京都市圈的“人与动物、环境互动”的人类世“梦幻地”。

——沙青青,中日近现代史研究者、播客《东亚观察局》主播

作者介绍:

伊恩·J.米勒,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科学史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合聘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史,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环境变化的文化史,合编有《处于自然边缘的日本》等。

译者介绍:

张涛,文化人类学博士,从事亚洲史研究和翻译。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sok
    第一遍精读了第三、四章,战争阴影之下的仪式、献祭和屠杀,后面写“熊猫”的部分政治分析很透彻。序言的理想很高很满,但是看下来好像还是差了一些些,还是有很多游走在“动物操控史”的做法。不过,回到动物园史料的挖掘和生态现代性的探索,整本书基本已经做到极致了。感叹人家动物园对档案整理的重视和提供程度……2023-12-30
  • 惨绿pigsNout
    以20世纪位于东京的上野动物园作为切入点。在战争初期,动物园被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文化;在帝国处于崩溃边缘时,动物园通过秘密屠杀动物却举行哀悼仪式来渲染“献祭”,试图激发市民决一死战的勇气;在战争结束后,动物园仍旧要承担起宣传和平与外交的责任。无论在哪个时期,动物园作为一种人造的“自然”景观都是一个服务于政治的存在。作者将“生态现代性”和“人类世”两个概念贯穿全书,探讨了自然与社会二者之间互相交织的复杂关系。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动物园大屠杀》,屠杀大象的细节让人不忍卒读。读完此书更加坚定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去任何一家动物园的态度。。2024-02-07
  • 55
    很震撼,事件本身也好,解读也好,都很炸裂,突然理解了《拥抱战败》里一些民众的反应,两本一起看会很有收获,或者说《拥抱战败》先看,再看这本,会很多联动。战争期间,上野动物园作为战争的宣传工具和财政收入,处处为军国主义服务,平民和儿童从小受到这些宣传的影响。到美国轰炸东京,动物们被殉道文化服务,赤裸裸的杀害还要被建构为自我牺牲,又是被迫为了战争宣传服务。战后,国民和儿童的行为和感情被管理者利用,又再次被利用,小鹿斑比和熊猫和大象等主要形象又支撑起动物园。动物园一直都不是简单的人与自然的中间区域,它成为外交,市场,教育和娱乐的舞台。结语好看,值得一看再看。2024-02-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