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守旧、渐进、激进,哪一条路更适合内外交困的大清?

◎变法者如何处理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既得利益者又如何处理与变法者的关系?

◎两甲子后反思戊戌变法,如何考量其成败得失?

◎一世纪后重审大清国运,如何评判其盛衰兴亡?

◎激进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导演的一场政治运动,当推戊戌变法。故此,让我们的目光退回到两甲子前的戊戌年,洞察激进的起源,追究“说什么激进”背后的“为什么激进”。

激进是一柄双刃剑,有人视之为潮流,有人则视之为旋涡,在后者眼里,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所感染的一大病症即可形容为“激进之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告别革命”的呼喊声中,对激进主义的剧烈批判构成了中国学界与舆论界的主流。可是,如果不能洞察激进的起源,如果不去追究“说什么激进”背后的“为什么激进”,如果不愿设身处地去追索为什么众多国人会投身激进之河,那么不管后世的批判多么慷慨激昂,多么痛心疾首,都无法驱散激进的身影……

羽戈:青年学者、作家。皖北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鹅城人物志》《不为什么而读书》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木草俞
    十九世纪最后一位先知,二十世纪第一个古董。2022-08-10
  • 饿霸地煮
    复盘戊戌变法,其最大的遗产是激进主义在世纪末的亮相,主导了未来一个世纪的中国革命。漩涡中心的康有为是革命转改革的投机分子,是不得其时的不得其人。守旧势力原本极其强大的历史关口,康承担不起破局的责任,反而与渐进派站到对立面。他激烈暴躁功利,却要承担一个时代的重任,也成为了19世纪最后的思想家20世纪第一个落后分子。戊戌变法成为一生的政治包袱。那么其他人呢?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改革者如何处理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慈禧是没有大略的现实主义者,保守改革哪个有利支持哪个。翁同龢是披着维新皮的保守派。光绪是没有实权空有一腔孤勇的弱势皇帝。作者问如果渐进派领袖张之洞主持改革能成功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张怯懦保守明哲保身,面对复杂的局面缺乏政治定力,破局需要勇敢而非取巧。2022-05-02
  • 里托·贝森
    作者认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时势未至,力量不足,人才不济。本书以人为主线书写,基本立场算是中立持平,不过贬康梁,赞谭嗣同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2022-10-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