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透视1840—1999年中国美术及社会的发展进程

为中国近现代美术乃至文化“正名”的理论创新

十年磨一剑的高端研究宏篇大作

为了回应中国艺术自我阐释话语在世界当代艺坛上的缺失状态,使中国经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潘公凯教授坚守着为中国文化“正名”的宏大抱负,自1999年组建起了“中国 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经过数十次各种研讨会的反复论证,在全面反思现代性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类巨变”的“未来视野”为潜在维度,关注“现代事件”本身的“连锁突变”独创性地将“自觉”作为区分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四大主义”——“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潘公凯,著名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7年生于杭州。家学渊源,父亲为中国画大家潘天寿。“文革”期间在贫困的浙南山区工作生活。1979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担任素描与中国画论教职;1987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1992年辞去系主任职务赴美国伯克利大 学东亚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考察美国当代艺术;1994年回国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主任。1996年由文化部任命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由教育部调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15年的校长生涯中,使这两所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学院迅速发展为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

80年代以来,潘公凯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两端深入”的学

术主张,在中国美术界有重要影响。同时,其水墨作品深沉雄阔,曾在纽约、旧金山、东京、巴黎、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被授予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onebigtree
    扎实的美术学术著作,收获多多2012-10-15
  • Scinfkzk
    题目确实十分重大,潘亲写的绪论尚保持视角有可观处,但内容的主体部分过于支离,简直是史料堆砌。且通篇文字单薄机械,读起来十分煎熬,认同短评中否定以这样的方式写美术史的方法。2019-01-28
  • 天天想移民瑞典
    感恩我导亲自推荐甚至人肉送书下带来的论文思路与枯竭心灵的双重救赎,我重新拥有了继续愤世嫉俗地写作的动力。2021-03-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