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集中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康德一方面极力倡导理性的最高权威,坚持用理性及其需要来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理性自身的不足,意识到宗教信仰和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认为,只是道德要实现至善理念,才导致对至善的全能者的需要,但这种看法也敞开了宗教的道路。也就是说,康德并不排除真正的信仰,只是这些信仰不能被纳入理性准则的范围,而信仰的基本行为则是在理性准则内的。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阅微°
    “永远不能失去良知,它是我心中的神圣法官。”源于实践理性的道德绝不需要宗教,但对理性存在者来说,道德必然导致宗教。上帝作为后设“世界一片糟糕”,向善的原初禀赋与趋恶的倾向在内心中共居,恶之倾向必然附着于任性的道德能力,其在理性上的起源再无可追究道德哲学家们认错了敌人,自然的偏好并非恶之来源。善的原则的拟人化理念即是基督,是蕴含在我们理性中的范本。心灵革命使我们能得拯救,无限的罪债因为穿上了新人而可代赎。十字架让人看到了天国的儿女的自由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做了义的奴仆。伦理共同体的建立使人们能够抵御恶的原则的侵袭,在历史性信仰的助力下,沐浴在理性信仰之中,达成一个统一的纯粹的永恒的自由的体现上帝的国的教会基督教虽是完备的宗教,但原则的颠倒带来伪事奉。虔敬应是德性的实现,从中才有救恩!2023-05-10
  • absurd exile
    人可以希望什么?康德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在道德上)尽人事,听天命”。 我无法抑制自己把康德的宗教哲学和奥古斯丁做对比,并且认为二者代表了两种立场: 奥古斯丁实际上否认了人本身有直接认识“什么是善的”或“我是否可称为义人”的能力。因此,我们认识善的能力只能在“上帝之光”的照耀范围之内:具有最终权裁权的只能是上帝,而一切表征即智识、功绩、幸福都不可能作为充分的证明,相反到容易成为自欺。因此,上帝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三位一体保证了人在善重新向善之路上的正当评判。 康德同样拒绝了一切非道德意义上的置信判断。区别在于:由于康德已经将人的道德能力置于前提,因此上帝的作用仅在于对人的至善的补足。实际上,信仰被留在人间,而上帝被流放于天国。2023-03-24
  • SODA.
    “第六,关于指令的第二项:我以后不得再犯歪曲和贬低基督教的罪过(如已经被指控的那样)。我认为,作为陛下你的忠实臣民,为了回避嫌疑,我将绝对保证完全放弃一切有关宗教题目的公开学术活动;无论是有关自然宗教,还是有关启示宗教,无论是在讲演中,还是在著述中都是一样。这是我的誓约。我永远是国王陛下你的最卑微最顺从的臣民。”;“即便这一表述我也是精心选择的,以便我不是永远,而是仅仅在陛下有生之年放弃我在宗教事务上做出判断的自由。” 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2023-02-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