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什么会让罗马人发笑?谁在笑?什么时候能笑,什么时候不能笑?谁在制定笑的规则和文化?笑在罗马人生活、权力和意识层面扮演了何种角色?

《古罗马的笑》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罗马社会文化史。作者在广博的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谨的笔触讨论了古罗马“笑”的关键主题——从开着玩笑的演说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现了古罗马社会运作方式和权力体系,揭示笑在古罗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古罗马的笑》不但为了解古罗马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

媒体推荐

(比尔德)让罗马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借此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基本、最独特的能力——笑。了不起的比尔德女士写就的又一部佳作,我认为这是她最棒的作品之一。

——《独立报》

对于一向在我们心目中雄伟庄严的罗马,她让喧闹的笑声幽幽重现。……极尽敏锐,又不避其繁。

——《每日电讯报》

她的论述给了人们新的视角,乃至能以此看待她未探讨的作品。

——《纽约书评》

《古罗马的笑》就像一部考古学巨著,让我们透过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缝的镜子,瞥见自己的模样。

——《华盛顿邮报》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古典学教授,因其突出的学术贡献于2018年受封爵士。研究方向为古罗马史、政治史、宗教史、艺术史、文学史,亦关注女性权力等议题。主要著作有《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罗马凯旋式》(The Roman Triumph)、《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SPQR: 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Women & Power:A Manifesto)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路上的我
    比起史著更偏向人类学,但又不够人类学,只是浅尝即止一番,其探讨的材料对普通读者又过于陌生。普通读者如我,很失望此书的内容,三百多页几无所得。2022-01-28
  • 郁则
    作者学究气略重啊。不知道书中提到的那本处处唱反调的《希腊的笑》会不会更严肃死板。感觉全书是大杂烩,以笑为主题词的新文化史写作,求的就是角度新颖,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文学性的发挥诠释倒趣味生动很多。2021-05-11
  • 韧勉
    笑的研究之所以这样让人着迷,就在于其中的一些不解之谜:它们既能让我们不断丰富认识、大开眼界,又显得神秘晦暗、令我们沮丧不已。当然,当我们转向过去那些对笑展开的研究时,这些谜题反而显得更有意思了。在天性与文化之间,以及笑的修辞表现和身体表现之间存在着一些备受争议的界限。在本书作者玛丽·比尔德看来,如何避免说理性质的阐释一种不存在实体的文化现象,是需要归纳结论加以诠释的,实际上,大部分关于笑的理论都把重点集中在“滑稽”、“笑话”或“幽默”等更易处理的相关范畴上。此外,笑的属性被规划成了三种理论,其中优越论和乖讹论最初并无意解释为什么认知到优越性或乖讹会使人产生这种被叫作笑的生理反应。缓释论倒是直面了这一问题,即原本用于压抑情感的精神能量会以某种方式转化为身体动作,其本身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2021-04-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