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晚清民国是中国法律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随着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近代法律体系的建构成为时代迫切之主题。“有其法者尤贵又其人”,法律人是沟通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的重要媒介,《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着眼于近代法律人群体,关注了晚清民国时期章宗祥、董康、汪荣宝、瞿同祖、徐道隣、潘汉典等10位被人们遗忘了的法律人,书写他们各自践行的法律故事,还以历史公道,让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绽放光彩。相对于制度变迁的冰冷无情,他们的故事却有血有肉,见证了法治中国的百年历程。

采取“以我有补人无”的方法,发掘晚清法律史上少为人知的法律人物及背后的故事,既力求言人所未言,又不失叙史的客观公允。不但从小小的侧面鲜活地展现了晚清法律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面目,亦能使读者从中窥得法律思想与学术的传承,体察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感悟人生与人心的变迁。对于走近晚清法律人物、了解晚清民国社会乃至近代法律史研究,皆有帮助。

陈新宇,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近代中国刑法语词的塑造——以外国刑法典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清代的法律方法论——以〈刑案汇览三编〉为中心的论证》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晨曦微露
    本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几位法学家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介绍,展现了那一代学者的风范。最感叹于潘汉典先生翻译《君主论》的专研精神,这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吧。2019-10-16
  • 柳依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人生没有坦途,时代激荡之下,学术生涯的中断,学人的“失踪”令人唏嘘不已。希望寻找失踪者的意义是未完待续的,客观公允的评价何其困难。2022-02-10
  • littlegdog
    关于理论与史实的观点是非常个人特色、同时想来很有道理的。考据类的文章从资料等之上看得出是很扎实的。但除此之外似乎也并没什么了,一语中的的洞见不多。尤其是,一,浅显,文笔一般,有时感觉有些匠气,甚至有些大词,不甚简练。二,后几篇文章,尤其是纪念性文章,明显不是学术论文,也不算随感,因为实在是观点先行了——可以理解,但也只适合报刊或讲演吧。2016-01-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