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铁路现代性》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香港不同高校,发表研究论文数篇,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阿元聊历史
    作者以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用现代性的理论不停地向中国近代的历程发起了叩问,力图从经验中剥离出我国的“现代性”。铁路不仅仅作为一个被研究的客体而存在,同样以一个塑造了中国经验的主体存在。2024-02-14
  • 一方面搜集大量的历史、文学和视觉图像的材料作为研究思考的文本依据,另一方面更审视关于现代性的各家理论学说(特别是在“导论”一章),反思作为“物”的铁路为现代中国文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2024-02-10
  • Mélancolie.
    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本打算过年之前读完,但终于还是拖到年初三才掩卷,该书不是历史研究著作,它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研究,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学研究,其中最后两章的内容最为精彩。铁路既不完全是现代性的化身,也不仅仅是现代性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就与现代性有着模糊的界限,作者不试图定义铁路与现代性,而是转而探讨铁路在中国现代性的观念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现代主体的构成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如果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势必会一头雾水,但文学研究者将豁然开朗。作者的一个观点十分有趣,在现代性支配的社会中,物往往是无责的,承担责任的总是人,是人性的贪欲与不慎,但无责的物却往往能够塑造有责的人,在人与物之间,一种模糊的权力关系就这样被不断建构与颠覆,这或许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希望有生之年也能做出这样的研究。2024-02-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