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从非洲野猫到萌宠家猫,一部“喵呜”的千年演化史“铲屎官”科学家讲述我们迷人家猫的演化传奇《华盛顿邮报》《新科学家》《科学》《书单》好评推荐家猫,也就是你家的猫,从它们在非洲的进化起点出发,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里就成了地球上最成功、最多样化的物种之一。乔纳森·洛索斯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位“猫奴”,他在这《猫的多元宇宙》中探讨了如今研究人员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的各种工具——从GPS追踪(你会惊奇地发现后院的猫都跑到哪里去了)、基因组学(你口中的暹罗猫究竟是什么?)到考古学——来揭开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秘密。除了掀开猫的祖先的神秘面纱,《猫的多元宇宙》还让我们以猫的视角观察当今猫的栖息地,包括认识它们的野生近亲,这些野生小家伙的习性有时和你家里可爱的家猫出奇地相似。狮子和老虎会喵呜叫吗?如果它们不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你的猫会把死老鼠丢在你脚边(或者枕头上)?把虎猫当作宠物是个坏主意吗?猫最早何时离开非洲平原的?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那些猫又是怎么回事?洛索斯以亲切的口吻,引用亲身研究调查和多猫家庭中的诸多实例,轻松地解读了复杂的科学和历史,探讨几千年来自然和人工选择如何塑造了当代的猫,让许多新品种在解剖结构和行为方式上都和它们的祖先大相径庭。但作为捕食者的猫,在野外似乎仍旧留了一“爪”,在它们占领世界各地的新领地时尤为明显。人类改造着猫,猫反过来也改变着它们周遭的世界。这本引人入胜又富有知识性的书,描绘出了猫和人可能面对着怎样的未来。乔纳森·B.洛索斯(Jonathan B.Losos),华盛顿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也是“生命地球合作组”(Living Earth Collaborative)的创始主任,这个组织是由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动物园和密苏里植物园合作建立的一个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他曾是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并兼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进化研究学会和美国博物学家学会颁发的奖项。现居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译者:刘小鸥,科普作者、译者,科普公众号“原理”特约主笔,现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语言学系。硕士毕业于挪威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专业,并在北极斯瓦尔巴大学中心挪威极地研究所完成学位论文。译有《如何从头开始做一个苹果派》《数学王国的冒险之旅》《漫画生物学》等。吕同舟,非主流工科生,大学时期沉迷美剧字幕译制,险些无法顺利毕业。在美国炸过薯条,在东南亚开过皮卡,在非洲谈过生意,是毛尖、尼安德特和黑尾狗的“副铲屎官”。译有《动物奇葩说》《超纲冷知识》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阿梦
    【与木木共读一本书NO.170】作者对于猫类的科普充分暴露了人类的人类霸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明明野猫和家猫的区别不大,却搞得好像人类驯服了野猫;因为地缘研究便利性和研究侧重点的关系,重研究欧洲野猫的同时一言带过亚洲野猫,一重一轻之间显得欧洲野猫好像比亚洲野猫存在得更早、更为重要。对于科研来说,以什么为研究对象,设定怎样的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标准,这些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繁育不等于驯服,繁育哪些特定猫的特征、突变,比如:折耳的、短鼻的、尖脸的...人类对猫的偏好亦是人类残忍的表现。除此之外,人类试图以对猫的研究促进对人类健康医疗的发展,让我联想到有人把在雌性动物身上观察到的结果错误地推论到女性的女性性上,就很烦。此类研究作为启发而存在是好的,太当回事对于猫类研究和人类研究来说都是绕远路。2024-02-05
  • 岂能无怪哉
    一个不太令人意外的冷知识:“猫真的几乎没有被驯化(品种猫除外)”。被遗弃的猫很容易变成“野孩子”,回归它们来自祖先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这本书讲的是猫是如何走到进化的岔路口的。作者在书中探索了在过去数千年里,自然和人工选择如何塑造了现代猫,并在今天依然塑造着它们,也探讨了猫反过来又是如何与它们周围的世界互动的,还有家猫可能会有怎样的未来。当然在本书中,作者也试图去拆解各种关于猫的迷思,比如猫把死老鼠放在你的枕头上,真是为了帮助你提高捕食技能?猫咪为什么要踩奶?作者还在书中讨论了爱猫人士想要如何创造新的品种,为什么想要创造这些品种,以及这个过程在科学上是如何发生的。至于猫是否真的会吃掉你的尸体呢?【除非我们能繁育出75磅重的家猫,否则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2024-01-10
  • 韧勉
    这是一本关于猫的趣味百科。作者洛索斯指出猫的基因与人的基因高度相似,故而可以以猫作为实验对象,帮人类治愈尽可能多的疾病。家养猫最早出现在埃及,继而向欧洲和亚洲不断发展,其进化之路与人类的进化路径高度相似。早期被驯养的猫大多是有花纹的猫,以豹猫为主。纯粹的野猫与家猫存在族群差别,属于不可被驯化的族群。野猫与家猫杂交的半薮猫,以萨凡纳猫为主,与骡子不同的是,此类猫的母猫有生育能力,但是公猫没有。2023-12-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