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所,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所,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Native Place Ties)的发展?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同乡会所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Particularistic)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地方在中央》作者却认为,地方会所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

秦兰珺,1986年出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与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工作于中国文联。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数字诗学。专著:《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译注《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艺研究》、《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上海艺术评论》、《网络传播》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李新德,1970年生。中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现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当代英语文学、比较文学与传教士汉学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中国儒释道典籍之翻译与诠释》(59.8万字,商务印书馆,2015年),译注《晚清温州纪事》(34万字,主译,宁波出版社,2011年),译文“跨界”、“走向比较诗学??”收入《比较诗学读本...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左大将实朝大监
    研究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但可能在之后的行文中就有点稍稍偏离定位了。对史料的引述分析不足不完整似乎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导致内容也稍显薄弱,一些关于清代京师文人会馆的具体运作与个案探究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总体来说还不错,作者思路很好,一些论证是比较让人信服的。希望日后能对文人同乡会馆在清代京师的中央-地方政治运作中的意义与具体实践作更完整更进一步的探究2020-10-31
  • 飞飞凌太清
    诚如书名《地方在中央》,白思奇将明清、近代时期京城的同乡会馆视作中央与地方互动的纽带。由于会馆是非私人、非政府,是同乡公共拥有的法人团体,故而会馆能够保持长久存续,为各种同乡活动的展开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以会馆为中心,培育出来的同乡关系网络,在清代政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京官可以凭借同乡关系联络协调中央和地方的事务,另一方面政府也依靠同乡关系使官员互相担保。同时会馆也在士大夫集聚、信息交流、聚会等方面发挥了作用。现代化的过程中,北京会馆走向衰败。一方面是政府加强对于会馆的渗透与控制,使会馆的自治权缩小;另一方面是在近代地方激进主义发展下,北京的中央权威日渐缩小,会馆也日渐失去了其政治功能。本书缺憾在于命题很大,但论述略显单薄,资料也比较少。2021-11-15
  • 优雅骑士
    作者采用法人团体的概念对会馆的性质进行了解读,国家法律对于会馆不动产集体所有权的承认和保护,不仅使得作为会馆基础的公产得以长久保持,还赋予了会馆及其所代表的同乡关系超强的稳定性。同时在公产的支持下,会馆得以大兴土木,为同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并举办祭祀活动,增进同乡间的团结,推动了抽象的同乡纽带转变为实效性的人际关系。以会馆为基础的同乡关系网络,成为了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的重要渠道,省级精英通过同乡联系去影响国家决策,京官精英借此协调家乡的行政治理,会馆实际成为国家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影响国家决策以外,会馆在宣南区的集中,促进了旅居在外的士人团体与帝国保持认同一致,会馆的空间布局和与之相连的仪式加强了同乡集团对于帝制的认同,并引导了国家认同的产生,从而使会馆成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之一2021-06-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