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知名设计师、清华美院教授苏丹回忆山西往事,看顽劣少年如何成长为清华教授

“闹城”即山西太原。一座大型重工业社区,被安放于古老的太原城中,形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熟人社会,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厂房成了孩子们的后花园,而“我”是那群最能折腾的顽童中的一个。

★真实记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北方日常生活图景,捕捉各行各业人物群像

做面食、挖菜窖、看露天电影、去集体大澡堂洗澡,那是北方人记忆深处的场景;八级工匠、崩爆米花的人、采购员、民兵,那是往昔岁月里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这是活生生的“口述历史”。

★全书配以杜宝印、刘力国、王宏剑、王宁等多位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极具欣赏价值。与文字参差对照,充满了魔幻现实般的荒诞感。

★余世存倾情作序,贾樟柯、朱大可、杨澜诚挚推荐

他在太原城长大,但他的成长经历,涉及的人物、场景足够丰富,个人、群像、众生相,足够超越局部的太原一地,而反映我们社会的变迁。一部个人成长史和社会变迁史的杰作。

——余世存

太原道上的苏丹先生,为我们证明了触键写作的流畅快感,互动交流的写作延伸。这是一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试验,也是一次行为艺术。苏丹赋予芯片情感,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故乡。

——贾樟柯

苏丹的私人记忆,以家庭树、邻里和校园为轴心,借助有序的时空罗织丰富的细节,细腻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北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在一个公共叙事被任意删除和涂改的语境中,这种高品质的私人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只要这种文本足够多,就能填补“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历史空白。

——朱大可

苏丹教授的《闹城》是一本拿起来就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这不仅因为他把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都激活了,还在于他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

——杨澜

◎ 内容简介

《闹城》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丹教授撰写的回忆录式长篇叙事散文集。

作者以重工业城市太原为背景,记录了其在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生活经历,将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与社会变迁融为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学性和重要的历史档案价值。苏丹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

作者在重现青葱岁月的同时,还以艺术家的专业视角回望过去,重新思考空间、城市等问题,加深读者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把时间融入空间,有一种时空对应的怀旧美感。书中配有多位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文字参差对照,颇令人玩味。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艺术策展人,北京市政协委员。曾任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美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

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八二十五
    一本随笔,作者回忆了关于自己家乡太原的一些人一些事,可以看出很浓重的时代氛围,以及随着自己的成长所观察到的时代的变迁,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介绍的事件也都很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即使那个年代的生活并不富裕,但那是一个真诚淳朴热情的年代。2023-05-23
  • 空空
    回忆作者故乡太原的书,还原了七八十年代的氛围,因为作者的专业背景,还很好地用图片和文字描述了那个时代的城市空间环境,以及这种空间中不同类型的人。2023-08-06
  • 朱笋笋
    对于长久以来山西和太原方言被冷落的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种可能:1.晋商在新经济中缺席2.缺少典型性文艺形式作为载体进行传播3.山西生活方式的特质为引起重视4.方言中最精彩的字句往往含有较重的贬损意味,有局限性,不太适合大范围推广。方言即是壁垒,是对同语言族群的一种保护方式。2023-12-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