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中国的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1940-1942)》记述了作者崔可夫1926年作为苏联外交信使、1927年作为军事顾问,1940年末作为苏联驻中国武官及随后兼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军事顾问的工作,活动情况和在中国的各种见闻。《在中国的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1940-1942)》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包括斯大林对中国抗日战争进程和国共两党的分析、对苏联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动机的阐述及对崔可夫肩负使命的交代;蒋介石和国民党其他军政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实行限制、挑衅直至悍然制造皖南事变的具体事实;美英苏等国驻中国外交和军事代表为达到各自的战略目标在重庆展开的博弈;作者与蒋介石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陈诚等人的交往情况,以及他作为武官和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对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官兵素质、作战能力等方面的描述。《在中国的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1940-1942)》对了解1941年前后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了解苏联对华政策和研究中苏关系史,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926年至1942年,苏联元帅。崔可夫曾三次被派往中国。1926年秋,前往中国北方担任外交信使;1927年秋,被派往中国任军事顾问,在中东铁路事件中参与指挥满洲里、海拉尔战;1940年底,被派往中国担任苏联驻华武官兼中国军队总军事顾问。

1962届校友。1943年生,永定虎岗人,教授,少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国防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是新一代儒将。196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1969年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野战军从事军事翻译工作。1969年参加东北边境珍宝岛战斗后一线的潜伏和巡逻任务,并担任俄语翻译工作。1977年底调军事学院,1983-1985年在军事学院指挥专业学习,1985年起在国防大学工作,从事战略和军队建设研究和教学。1990年赴前苏联乌克兰基辅大学进行高级学者访问,1991年秋赴泰国等国家访问...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cloud
    从另一个角度评估中国的抗战形势2015-07-04
  • Reichslilien
    虽然要保持政治立场,但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大都比较实在。2013-09-22
  • 落水的喵喵
    整本书就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20年代的中东铁路,在为苏联的霸权主义辩解,不过看在诗歌苏联人站自身立场本身也没问题。40年担任驻华武官的那段经历,能看出来苏联当时和日本德国媾和本身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支持中国还是好的,不过在他眼中蒋介石却是是一个没啥用的废物,真的是消极抗战,指向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来获胜。整体看完能感受到那时候的中国军队如果不是军阀遍地,能坚决执行战斗,有素养的军官,其实可以快一点结束战争的。2023-07-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