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超越弗洛伊德,“重新发现”精神分析,换个角度理解人性。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ji佳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心灵的母体》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托马斯·H·奥格登(Thomas H. Ogden),医学博士,已有十二本著作出版,包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论文集,以及关于Frost, Borges, Kafka, Heaney, Stevens等作家的写作评论集。他近期的一些著作包括: Reclaiming Unlived Life: Experiences in Psychoanalysis、Creative Readings: Essays on Seminal Analytic Works、 Rediscovering Psychoanalysis: Thinking and Dreaming, Learning and Forgetting以及This Art of Psychoanalysis: Dreaming Undreamt Dreams and Interrupted Cr...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无常够不到的霸
    作者对精分大家理论的解读,其实已经非常好理解了,但是看起来还是有点子吃力,后续查阅资料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消化吧。2022-07-03
  • IAL.
    由认同造成的客体关系的内化导致了自我的多重分裂,这里的自我代表拥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心理表征以及进行感受、认识与思考等活动的动力的人格结构。也正因为自我进行了这种多重分裂,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的共存也就是可能的。这两种纯粹类型还是比较全面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后者是脱离了理想化与全能感的,就是说分的清观念与现实,有明确的自我感,是主动的——正因此而能感知整体的他人,对他人怀有仁慈与罪疚;前者没有明确的自我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他人也通过全能妄想被分割——对他人的死亡是无感的,观念中的起死回生就是现实的;是不可能产生因伤害他人而引起的罪疚的,一切伤害都是被决定的,这里不存在别的责任,被伤害者在观念世界里与“好的东西”全然割裂(即便在抑郁心位下被认为是同一个人的)。前者的防御机制也比较原始。2023-12-21
  • 返璞
    细嚼慢咽终于啃完了。系统地梳理了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中的重要成分,比较了二者的不同,并给出作者自己的理解和临床经验。详细、细致,是我的客体关系入门书籍(之一)。2022-05-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