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邓小南撰推荐序,陈尚君撰导读,辛德勇撰重版附言

治中国史者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通鉴》者不可不晓“通鉴学”

-----------------------------------------------

辨章学术,溯源而析流,发温公未抒之胸臆

卓识洞见,博深而切明, 示后学治史之津梁

-----------------------------------------------

◎ 学者推荐

张煦侯先生博通文史,其力作《通鉴学》成书于抗日战争期间艰难困顿之中,林居六载,风雨其晦,先生于《通鉴》独有会心。《通鉴学》自“编年体回溯”入手,对《资治通鉴》的史源、鉴别、宗旨、书法、枝属、后继以及得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全书言简意赅,论述精严,次第分殊,务求其信,堪称研究《资治通鉴》的经典之作。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通鉴学》存旧经史学之精神,有新学术的理念,对编年体源流之梳理,对《通鉴》创新与史法的揭示,对司马光在经世致用思想主导下纂著《通鉴》,存史事,析名分,重纲纪,弃褒贬而明史法,叙人事而忽天变,倡一统而轻正闰,究真相而详考证,都有绵密之分疏与论列。其立场既不同于宋元理学之迂执,又不似今日学者那般以后世概念套古人作为,能在传统礼法与道德的立场上,在传统史书与文学书写的技法上,揭示《通鉴》的特见与司马光的学术勇气。就此数端言,《通鉴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与崔万秋先生的《通鉴研究》及柴德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相比,张煦侯先生这部《通鉴学》,是目前我所见到的一部论述最为详明的《通鉴》导读书籍了。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内容简介

司马光以十九年之久,合三四人之力,撰成巨著《资治通鉴》。其用力之勤、网罗之富、取舍之慎、叙事之明、议论之精,为后世所称道,遂成一专门之“通鉴学”。

《通鉴学》为近代“通鉴学”集大成之作。作者先上溯编年体史书之源,进述《通鉴》之编纂经过、助修诸人与编集程法,再论《通鉴》之史源、史学、书法,及其枝属与后继。最后,在全面总结《通鉴》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编年史改造方案。作者既存旧学之根底,而无其偏狭迂执,又得新学之神髓,而未尝苛求古人。全书述论精到,不拘囿固见,不强辟新说,多为史家持正之谈。

◎ 出版说明

张煦侯先生所著《通鉴学》一书,初于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作者署名“张须”),此后台湾、香港曾多次据以重印。1957年,作者计划再版,修改了部分内容,并撰写《再版自序》,然此事未行。198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根据作者修订稿再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重版,即以1982年版为底本,并对全书又进行了一些整理改订,包括:

一、《通鉴学》每章之下原无分级标题,且部分段落过长,或有至两千余字而不分段者。今依文意添加标题、划分段落,力图使其眉目清晰、层次分明。

二、查核原典,为书中误失添加编者注。

三、改正错别字、异体字、笔误、病句及标点不当处,使之符合现代出版规范。(此类径改,不出注)

又《通鉴学》引文,不知所据版本,且旧时学者引书多有省改,故与当下通行之本颇有异同。除明显错讹外,我们多仍其旧,不做改动,俾读者识之。

张煦侯(1895—1968),名震南,以字行,笔名张须,书斋名秋怀室、唐风庐,晚署井窗。江苏淮阴人。一生专研文史,并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淮阴第六师范、扬州第八中学、苏北淮泗中学、上海徐汇中学、安徽师范学院等校。曾被选为芜湖市政协委员和合肥市人大代表,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出版《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王家营志》《淮阴风土记》《秋怀室杂文》等著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较为系统地论述《通鑑》的一本专著。尽管作者在书中对司马光与《通鑑》明确表示出浓浓的尊崇之意,不过对《通鑑》及相关书籍的论述还算公允。引用《四库提要》及清代顾亭林、章实斋等人著作处不少,于近代章太炎、梁启超评论文字也多加措意。至于首尾有些阶级性论述,不知是否是后来修订所加,总之蛮有新旧交杂的时代性。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因该书系作者战时荟萃以往读书笔记改编而成,有不少感叹文字,特别是本书开篇几章,浩浩汤汤,佶屈聱牙。若能删去,或可少三分之一篇幅,更佳。篇末辛文,“雅俗共赏”,有循循善诱的心思,但是口语化文字实在有些多,大可不必。其介绍《通鑑》相关入门、注释考订以及评议等类著作,较为平实可用;对《通鑑》优劣也清晰指明,用来作导读文章很好。2019-10-09
  • 海边的小老虎
    1,从宏通的立场揭示《通鉴》的来源、史例、价值。《通鉴》之大端问题,已备论列,清晰可读。2,第四章《<通鉴>史学一斑》最具特识,亦作者自重之篇。惟论《通鉴》秉《春秋》之义及其“儒家之宗旨”,惟引“臣光曰”为证,惜未能就温公排比史料之法深入《通鉴》叙史本文,以见其义。今姜鹏、辛德勇皆有相关研究,可参。3,书末辛德勇后序,张狂造作,言辞粗鄙。2020-12-31
  • 方塘
    张煦侯出身桐城张氏,入民国后就读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后因旧学兴味造诣得以转执大学皋比,经历与钱穆类似。可惜张氏一生僻处三线,未能厕身学术中心,更无得力门生弟子,名声不彰,是实胜于名的名不副实。有清一代学术及文学,以地域命名之流派甚夥,若阳羡、浙西、阳湖、桐城,民国已降,学术文学日益中心化,边缘地域的学者想出头一日难过一日。张氏此书尤其评论部分,得益于章学诚《文史通义》颇多。全书字里行间颇见得张氏崖岸高峻,恐此性格亦多掩抑其名声。唯书中讥讽宋祁欧阳修修《新五代史》《新唐书》,言通鉴中凡冠官爵封谥于姓名者其人必将死,可供莞尔。2020-04-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