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原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由於深感自己的無力與醫療的極限,轉為投入少年院,擔任法務技官十多年,尋找改善孩童偏差行為的線索。

當站在第一線,實際與犯罪少年相處,才得知這些孩子驚人的共通點──不會均分蛋糕、不會臨摹簡單圖形、不會加減乘除、看不懂漢字。原來,他們缺乏基本的「認知功能」,急需介入援助或接受特殊教育。

「四次障礙」,道盡孩子們悲慘的一生

犯下殺人、強暴、猥褻的少年重刑犯,你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兇神惡煞、攻擊性強?不!回溯這些少年的國中小成長過程,他們是一群無法適應一般教育的孩子:班上成績倒數、容易生氣、丟三落四、無法融入團體生活、遭到排擠和霸凌。

作者以「四次障礙」說明這些孩子艱辛的一生:

【一次障礙】少年本身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

【二次障礙】學校老師並未發覺其障礙,僅將少年貼上「不會念書的問題學生」標籤。

【三次障礙】進入少年院,教官也未察覺其障礙,加上管教不當導致少年的情況惡化。

【四次障礙】少年長大出了社會,更不為人諒解,又備受歧視,最後犯下罪行,再度關進監獄。

……這簡直是將一群需要協助的孩子們一步步推往地獄的過程!

司法少年的真實情況,正是社會對待障礙學童的縮影

這些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斷透過「問題行為」發出「求助訊號」。然而,我們看見了嗎?又或者當作一回事嗎?

大至教育制度、司法體系,小至你我每個人……整個社會氛圍與做法,淨是將這群孩子隔絕與排除。少年院裡犯罪少年的真實情況,反映出社會的失敗和我們的冷漠。成長的各階段連連被忽視的孩子們,長大後於是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

給身為大人的我們──「孩子心房的門把裝在門的內側」

■「求救訊號」始於國小二年級。

■要求「反省」之前,必須確認基本的認知功能。

■主流的「讚美教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要要求孩子有「高自尊」。

■轉變關鍵在於:想教教看別人、覺得被信賴、得到認同。

■一天五分鐘,實作不會傷害兒童心靈的「認知功能強化訓練」。


宮口幸治(Koji Miyaguchi)

醫學博士、心理師。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精神科醫院、醫療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同時是「日本COG-TR學會」負責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芷君大人
    成绩不好,非懒即笨这样的认知或许需要更正了。因为自己的一些经历,所以对这本书感触很深。因为疾病长期不被理解,被忽视,被瞧不起。老师看我的眼神仿佛在说“这个学生怎么这样”,好像很不可理喻。记得书中所写,孩子在求救。有人在求救,但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甚至给予更加尖酸的态度。与书中的孩子相比我是幸运的,这样的书存在之意义就是倡导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说的更广一点,每个人都有遭受挫折,不被理解的时刻,至少做为身边的人,我们即使无法共情,也要尊重。2022-08-31
  • なお
    读过觉得挺震撼的,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很多“想当然”。一般大众、教育系统、司法机构甚至是医疗机构对犯罪少年的态度都普遍基于他们是“认知能力正常”的认识下形成的,所以很难将这些“加害者”与“是需要得到教育得到支援的人”相联系。他们某种程度上是不被意识到的受害者,然后因为得不到适当的帮助而产生新的“受害者”,简直就是悲剧的循环。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人,特别是做父母的,以及从事教育、司法、医疗相关的人读到。2021-03-21
  • 猫头丙
    心理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师范类院校所有专业重中之重的必修课。家长和老师不能盲目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标准,有多少“坏孩子”是因为缺乏正确引导才把路越走越歪,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不必经历让社会唾弃的一生。2022-08-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