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書講述的是泰北孤軍的故事。

孤軍為何而「孤」?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國共戰爭中落敗撤離大陸時,千餘名在雲南的國民黨軍人與不願受中共統治的本地人,從雲南撤退進入緬甸,自此流落異域。這群人後又遭受緬甸政府武力驅趕,最後勉強棲身於泰北金三角地區,直至一九八〇年代才終於被泰國政府接納為公民。也就是說,期間這三十年,他們沒有政治歸屬,沒有經濟根基,歸鄉無期,孤立無援,一切只能自力更生從頭再來。

這些離散人群,是如何在陌生險惡的金三角叢林間「借土養命」存活下來?本書作者人類學家黃樹民率領團隊,在該地區一個規模較大的村落美弘村(化名)進行田野調查,帶著兩個主要提問,為這段奮鬥歷程寫下生存紀事。

眾所周知,金三角是惡名昭彰的毒品原料生產地,美弘村民初期也曾積極投入組織性販毒事業。但在好不容易擁有泰國公民身分後,即努力轉型,摸索發展出一套山地農作模式,專攻熱帶水果產銷,經營成功,物質生活逐漸充裕。但成功背後,他們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永續農業標準?在拚經濟的同時,是否有兼顧生態環境?這是作者第一個關懷。

作者第二個關懷則與他們的精神世界有關。本書描寫的人群,崇奉中華傳統文化,自詡為忠實守護者。他們如何於偏遠異地保存及再造其理想(想像)中的儒家道德秩序?作者透過勾勒美弘村的教育、儀式等日常機制,來呈現這類文化複製行動,並穿插村中年輕輩的想法。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上世紀五〇年代開始在金三角建立聚落的雲南武裝流亡者,早已擺脫借土養命的艱辛,轉為落地生根的安居。然而,作者指出,因為權力轉移問題和世代認同差異,衝突和緊張正在村內節節升高。

新時代帶來的難關,他們這次能順利度過嗎?微觀的民族誌研究,對巨觀的全球化理論,又能提供什麼反省啟示?作者將在本書末尾提出他的答案。


黃樹民

長期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現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通信研究員。二〇一〇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農村變革》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鲨鱼辣椒
    我以为这本书内容会跟段颖老师的《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很接近,实际上关注的面向不同。段颖老师关注的是不同代际云南人的文化认同问题,黄树民老师则侧重讨论永续农业生计是否可能,提出“文化僵化”的概念。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学习如何从研究计划转化为研究报告。2023-05-18
  • 公子离
    没有想象中好看,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说到了但不细说。是个好的启发,但不能作为参考。2024-05-28
  • SiyuanDr.
    可以和《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对照起来看。相较于后者以泰北云南人代际间族群认同的转变为核心,这本书涵盖了泰北云南人的生计模式转型、认同维系机制与代际(文化、政治)冲突等多重面向。泰北云南人的农业生产实践,是基于已有农业知识和资金优势,在特殊时-空背景下采取的生存策略;他们依赖华文教育开展、家庭伦理运作、民间仪式举行维系着“文化中国”的认同。其中,作者认为这一群体放弃鸦片种植而引进果蔬作物的实践,一定程度上符合“永续农业”的标准——满足生存需要,环境相对友好。我倒觉得“永续农业”这个概念的边界具有极强的模糊性,难以作为实际的分析尺度。除了视角转换后所涉及到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动,更重要的在于,任何一种农业生产模式都受制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左右,因而“永续性”就是值得质疑的提法。2022-12-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