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怎么办?》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自我批评”工作的巅峰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深刻的解析和批评。鉴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出现的“葛兰西复兴”,鉴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经常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于活力的同一传统,这种批评就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引人入胜的革命性解读构成这一对话和反思的学理背景,体现出阿尔都塞阅读方法的独特魅力。


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法国哲学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当代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变革影响深远。长期执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德里达、朗西埃、巴利巴尔、米勒和巴迪乌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生前出版有《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立场》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等重要论文。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遗著已有《来日方长》《哲学与政治文集》《论再生产》《马基雅维利的孤独》《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等近二十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沈长一
    通过对葛兰西的理论剖析,完成了批评所必要的迂回,指出西欧共产党的内部问题——只是依据一些理论,而没有做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发动党的运动。这样的欧洲共产主义,非但不可能实现其所期望的「民主」,反而会拖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问题的阐释上,应当可以说阿尔都塞优于E.P.汤普森的认识,不仅仅是关注精神,民族性,而是给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种过程,一个方法。虽然E.P.汤普森在《理论的贫困》中对阿尔都塞的许多指责,我都不同意,但阿尔都塞也确实缺少一个能够很好地证明其具体分析方法的范例。换句话说,E.P.汤普森借阿尔都塞批评第二代新左派的功力,显然不如阿尔都塞借葛兰西批评欧洲共产主义。末尾陈越的梳理很好啊。虽然,但是,所以,《黑母牛》什么时候出版啊,急急急2024-02-10
  • 崔中石
    “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对葛兰西以及欧洲共产主义的批判。2024-02-03
  • 真理部没有谎言
    “但有哪个马克思主义者会不懂得:绝对不可能在“结论”上听从某个人,就像葛兰西这样,在他所有的推理中,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性”的东西 --即剥削、被剥削的条件、再生产以及它们的不可估量的后果—— 一笔勾销? 一种工人运动的战略竟然如此轻率地把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性”的东西撇开不谈,我们能够有片刻的工夫严肃对待它吗? 那是一种玩票心态。也可能是一种冒险主义。”2024-01-2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