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基于(数码)人工环境的文学样态,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程式和题材范畴。作者指出电子游戏及游戏经验对网络文学创作与接受范式的深刻影响导致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网络文学内部的重要转向,进而借鉴东浩纪“游戏性写实主义”的概念,在全面剖析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的存在基础、内涵与特征的前提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叙事的新困境与新可能,并揭示其中呈现的当代青年对自身“后现代”处境的认知、探索与表达。


王玉玊,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骨干成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批评、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曾参与编著《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2018)一书并担任副主编,发表《“选择服从”与“选择相信”——“二次元存在主义”的内涵与实践》《“量子力学”与“流动的现代性”——当代流行文艺中的“价值相对论”》《“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等多篇学术论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名無しさん
    作者的新鲜观点受其游戏知识(尤以日美单机为重灾区)的局限未能展开探讨,令人扼腕。但看完产生了很多思考,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写在这里备忘:Jump系的叙事本质是不是一个成长驱动,例如Diablo的RPG游戏?偶像文化的本质是不是拓麻哥子,单向投射情感到蜕变或死亡的过程?2023-06-05
  • 且渡河去
    从没读的憧憬到初读的震撼到略读的不写到通读的感慨到读完的若有所思。抓住网络的数码和表象两个层次,构建了一套往上往下都可以兼容的系统性理论,找到了理解文学的新的路径。事实上反观我自己写的一些垃圾,从第一文本的细读中获得提取的内容其实大致相同,但差距在于同一事物在我的论述中呈现出的面貌是如此不尽相同,而王玉玊的论述分析则显得全面、立体、严密。同时,阅读本身也是在理解和解剖自我——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艰涩。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疑惑是:直播文学似乎没太得到分析——我一直的判断是,网游小说的衰落转型是跟4g时代直播的发展相关的,由此直播—系统文构建了或者说提供了重回现实的某种向度。因此,这应当作为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很典型的范例被讨论分析。当然,这个判断是否准确,还值得商榷。2022-07-21
  • 阿阿阿阿阿潘
    很好看 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式——要标记的地方太多索性下单便签纸了2023-12-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