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1.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获奖作品《另一个女孩》,中文版shou次引进

2.献给另一个女孩、一个素未谋面的姐姐的镇魂曲,你虽然缺席,却一直在我身边

3.傅雷翻译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得主胡小跃倾情翻译

4.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内容简介:

我来扫墓25年了,从来没有跟你说过一句话。

但你不是我姐姐,从来不是。

我们没有一起玩耍过,吃过饭,睡过觉。

我从来没有碰过你,拥抱过你。

我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你没有身体,没有声音,

只是若干张黑白照片上的一个平面图像。

我出生的时候,你已经死了 两年半。

你是上天的孩子,是看不见的小女孩,

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你,大家谈话都避开你。

你是一个秘密,死着进入了我的生活

媒体评论: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另一个女孩》不是痛苦的练习,也不是 悲伤之书,它远离各种粗制滥造和陈词滥调,仔细研究把安妮·埃尔诺和那个陌生儿童联系起来的奇特关系。一种由爱、秘密、悔恨和缺席所组成的关系。

——《人道主义报》

《另一个女孩》是一本痛苦而可怕的小书。很难想象,固执地把悲剧封闭在内心,有多么残酷;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少女发现自己对那个死去的人既没有恨,也没有爱,没有任何情感,这该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坚强。“又或者,隐约有些害怕。怕你报复”。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贝纳尔·皮沃。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法国当代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40年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她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

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二十余部作品,她的全部作品被授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奖”(2017年)、西班牙“福门托尔文学奖”(2019年)、“伍尔特欧洲文学奖”(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2022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glulumi
    埃尔诺的“我”很丰满2024-03-10
  • Tang.Quixote
    一如既往的细腻精准。对这个我从未见过、甚至按照父母的意思我根本不该知道的但一直如一片阴云一般存在在我生活中的姐姐的描摹,艾尔诺自己说,她对这个女孩既没有恨、也没有爱,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中性”,但明明在字里行间,能清晰地感受到活在这个阴影之下的“我”的挣扎与痛苦,尤其是在偷听到母亲说她“比那个人更可爱”、了解到姐姐死去时父母的悲痛欲绝、觉悟到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她的死才得以获得的之后,那种隐隐的刺痛贯穿始终。与此同时,这个阴影也同样投射在艾尔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之中,让这个心照不宣的秘密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一道不断扩散的隔阂,尤其是母女之间。所以到最后,艾尔诺笔锋一转,说自己才是“另一个女孩”,仿佛是家庭关系中本不该出现的多余的人,然后退出、远离,在父母死后很久,她才借这封信复活、重新杀死她,才算两讫。2024-03-06
  • 希特牛
    个人认为的埃尔诺最佳作品,极端细腻的感知与优美而富于哲思的文字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我”在10岁时,从母亲与街坊的闲聊中偷听到自己原来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姐姐,这个在6岁时便因病去世的女孩,就这样“死着进入了我的生活”。“我”从家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沦为了一个替代品,不再理所当然地拥有父母的爱。那个女孩甚至占据了父母心中“可爱”的评价,使“我”永远失去了沾染这个词的资格。“我”反复回忆自己五岁时与死亡的擦肩而过,以此体验着她的死亡,但始终茫然于对这个在自己世界中从未存在过的人该投射以怎样的情感。“我”试图把她解释为父亲偶然的情绪失控的源头,以此将她嵌入自己生活,却又常常无意识地与曾和她相识的亲戚疏远,以此将她定格在一个陌生的距离。最终,她以一种空的形式,成为“我”一生无法触及却又无法逃离的影子。2024-01-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