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作品(2016)

▲ 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欧洲文学奖(2015) 获奖作品

.

☄️ 一个女人的史诗,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黑暗秘密的国家的寓言:“人的一生中还有多少凶险的前线?要挺过所有战斗而不倒下实在太辛苦了。”

☄️ 经历了三个帝国、两场世界大战、五次死亡、四次重启人生,在人生的尽头她意识到: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在她这里相互较量,并且让恶劣的最终落败。“当生命所有的库存都用完,那坚不可摧的储备显现出来。”——《白日尽头》

.

? 内容简介:

她是摇篮里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一战”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

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可摧的铁的印记。

.

? 评论推荐:

“无论从哪方面看,《白日尽头》这部非凡的小说都是近年欧洲文坛的重要作品……在埃彭贝克的作品中,宏大的主题与抽离的文风、世界历史与日常生活、全球性与地域性交织纠缠,这种特质在《白日尽头》中达到了顶峰,并以最自然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丹尼尔·门德尔松(著名文学评论家,《与父亲的奥德赛》作者)

“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她使用平和的、质朴中带着诗意的散文,其平稳的节奏几乎不会透露驱使其前进的激情。这种古典的克制让人想起库切和奈保尔。”——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令人生畏的天才之作……一部非常德国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历史力量的堪称完美的欧洲小说。它像梦境一样轻盈,又如现实生活一般沉重。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遇到的每个德国人都问我同样的问题:你读过《白日尽头》吗?”——艾琳·贝特斯比,《爱尔兰时报》

“借由作品中的文字、故事和记忆,读者犹如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但又宏伟壮观的地形中陶醉而无畏地前进。”——米歇尔·菲尔盖特,《波士顿环球报》

“在世的最优秀、最激动人心的作家之一。”——米歇尔·法柏(著名小说家,《雨必将落下》作者)


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1967年出生于东柏林,德国作家、戏剧导演,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另著有多部剧作、散文,曾获得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托马斯·曼奖(2016)、斯特雷加文学奖(201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17)等,作品已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

译者简介:

胡烨,20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德语系,后于慕尼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为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系博士生。译有埃利亚斯·卡内蒂《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呜呜呜呜呜
    有无数个可能证明她本不必死,又有无数个理由使她必须死,即使能有回溯的机会,即使得知了每个死亡的细节,也无法参透她死亡的意义;年轻的、年老的死亡重叠在一起,也无法翻过时代和时间的规律。春之憧憬、燕妮爱彭贝克,我真的好爱!2024-04-06
  • Alloner
    更喜欢《客乡》的语言,但螺旋式的精密结构还是带来一阵一阵的眩晕。2024-03-22
  • 木子络
    在书店偶然邂逅了这本书,一开始被介绍的内容吸引,一个少女一次次死亡,一次次在假想中重生去展开新的人生旅程。整本书用时间,作为关键词,跨越了近百年的时间,从战争到和平,勾画了德过与犹太人的历史画卷。而这本书的奇妙在于,这不是一本立足于小人物的宏观历史,而是在历史背景下,一个生命的不停反思与叩问:生与死的边界到底是什么?当生命走向尽头,我们到底存在过什么样的痕迹?一个小小的生命,搅拨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可无数的生命在历史洪流中又带不走一丁点东西,掀不起一丝波澜。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与无力感……书中五个章节,五段同一个人不同的生存线条,每一段中不断变换着主角视角,人在阅读中也在不停切换着视线:自己,母亲,丈夫,祖母,曾祖母……好吧,生命就这样在不同的凝视与思考下流淌而过,这种写法,真实又魔幻。妙2024-01-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