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努·帕塔宁,1975年生,芬兰记者、专栏作家,曾经做过教师和广播评论员。她从2008年到美国生活,2009年通过斯坦福大学的创新新闻奖学金成为《财富》杂志的客座记者,并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杂志》和芬兰的主流出版物撰稿,同时也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频道的定期广播评论员。在纽约生活了十年之后,她与美国丈夫、孩子一起搬回了芬兰。

内容简介

◆当“佛系”维京人遭遇“内卷”美国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梵 φαν
    "爱的北欧理念"是适用于斯堪的纳维这些小国寡名的国家(相比之下西班牙4700万人口都太多了),人少才能保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个人主义的独立个体并支持他们作为个体的自由,这并非可以美国或者其他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国家可以复制的经验。全世界的高福利国家就那几个,没投胎到那里只能自认倒霉,同时感慨原来人类社会是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文明程度的。。。2024-06-16
  • 赤羽
    书名中的“左” 和 “右” 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左” 指向的是北欧模式,强调政府的积极干预和社会公平,注重福利保障、公共服务以及平等价值观;而 “右” 则代表着美国模式,更突出自由市场、个人主义以及竞争机制。这两种模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但事实上,左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在两种模式间找到平衡是关键,可以在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既要发挥政府在保障基本权益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又要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毕竟生活不是一个符号,而是踏踏实实的每一天,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北欧和美国的左和右,不如说是在想象生活的一种可能性。2024-10-04
  • 基瑞尔
    想起了去年读的那本《丹麦一年》,只是叙述者互换“方向”并且时限有长短之差差;但大家都是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方方面面的制度设计做出了最切身的观察与经历分享。一些很基本的说道包括“美国产假稀缺-北欧重视”“多文化-致郁的单一”等等,被作为标签在这里一一摈除,而作者在写作中也努力拒绝只看其中一面。因此这并非“润人文学”,也非必须一决高下的结论合集。她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基于资料做出更多讨论抛出思考;最终的结论却落在了个人,以及关于生活本身的一点启示。无论向左还是向右,无论置身哪里;需要的是对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坚决,也是不怕做出改变的勇气。它的纪实在这刻留下的回响并非「沉思」,而是系列里少见的「祝福」。【2024 #39】2024-04-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