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及新书《张岪与木心》。

内容简介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KLH
    开篇即陈丹青料理木心身前后事的陈述。衰老,病房,谵妄,弥留,离世,葬礼,字句入心深情,深切惊心,经得起品读。木心用死给陈上最后一课,而陈用他对木心的情无意中给读者上了堂美学课。陈对木心的情,厚,钻骨的厚,厚得让人觉得这才是情,而陈的文字全然撑起这份情。诚如陈所言,唤醒他沮丧的人,是木心,木心示他以失去的教养,继而自省求变。而陈不仅示我何为厚情,也示我何为好的当代中文。开篇读罢,竟也起了磨砺中文写作的冲动。开篇大概是《纽约琐记》后,最显陈的感受力和文笔的写作。余篇示人以木心生活的一面,可贵的师友间的种种细节,两者也矛盾也冲突,也不乏老对少的失望和评判。余篇也贵在陈对木心的画作大概是首次的解读,框架有了。最后,完同陈对木心的一评价:木心有一魔力,读他,他会给你点亮一小时,之后再暗下去。2019-12-27
  • 长惟
    死亡,如何对待死亡是我们一生需要去感知去学习的命题。陈丹青和木心亦师亦友,说不清楚是谁成就了谁,一个教会了一个年轻人许多的知识文化,一个让他在死后在文坛声名鹊起。正是这样的关系,让陈丹青面对木心的衰老,死亡会那样的冷静又是那样的不能自控。面对病床上的木心,他拿起画笔,画一个老人的日渐衰亡,他甚至觉得木心像一个孩子,他终于可以摸摸他的头像一个长辈一样。在木心死后,他好几次恍惚看见木心的魂魄,是吗,那是木心吗,或许是木心又有了什么绝妙的句子无人欣赏呢。更让人感动的是木心葬礼当天从各地赶来的读者,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游离于中国文坛的作家,木心的中国的读者并不多,但那天有许多青年奔赴这场葬礼,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件见面。值得注意的是,木心的文学成就斐然 ,可他还是一个画家,一个创新的作家。2019-10-14
  • 易水寒
    2020.02.05 字字看来皆是血。从前也一样,为先生不平。如今更怕先生被轻易丢到大街上去。「木心被丢到大街上去了。」只看到名讳这两个字,就是一片心肠搅动。 谢谢张岪。2020-02-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