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约翰・塞尔(John Searle ,1932—),美国当代颇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心灵、语言和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观点”。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十一子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心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无法用“物理的决定论”来决定心灵的自由意志。作者认为,由于社会科学靠心来推动(引入了人的心理因素)。所以它不能单纯地用自然科学来解释。事实上,这也正是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观后评:塞尔是个个人主义风格强烈的人。你很少在他的著作里看到疑问句式。有的话,他也会自问自答帮你解决。相比之下,在维特根斯坦的问答里,你却能感受到他是在和读者讨论,并不是确定性的相信自己找到的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2019-07-07
  • St.L
    3+1 正文部分论证过程不能让人满意,结论又回到了早期近代哲学的老路;因为附录加一星,附录的两篇文章比正文水平高太多了。2021-09-09
  • 感冒中少说点话
    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哲学流派都要假装自己干的过怀疑论,所以大部分哲学建立的基础就是妄想。朴素的理论,强调意向性还是挺好的,和丹尼特差别不大,自然主义、实用主义框架下的哲学。计算机是否能有意识是有待实践的问题,逻辑推理连怀疑论都搞不定预测未来不是扯淡吗?用实际效果来检验吧。相信相容论不是逻辑混乱就是自欺,或者说把“自由意志”作为意识形态武器形成群体规范,进而通过规范控制现实。塞尔的相容论反而更彻底的肯定了决定论,他只是在说因为情感需要、社会规范需要,人也确实有某种选择感,所以人可以假装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他在强调选择时候的“自由的感觉”。实践的自由,不必强调,是直接摆在那里的事情。并不存在神圣到冒烟(真恶心)的自由意志,这是一般的动物也有的选择能力(人有更复杂的思考过程罢了)。2021-08-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