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普利西拉・帕克赫斯特・克拉克,哥伦比亚大学法语和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法国菜的胜利》(2004)、《口碑营销》(2014)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法兰西文学造成的深远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陆上行走的鱼
    以问题为线索,以作家为主导,勾勒出一条文学法兰西如何成为法国文化的清晰脉络。材料翔实,准确地抓住了法国文学的独特精神气质和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演变。然而对当下现实的论述略显单薄。面对文学商业化和文学奖的体制僵化的现状,或许我们需要见证新一代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向几百年前的萨特一样,向自身向社会重新阐明究竟“什么是文学”。2021-08-29
  • 涅奇卡维奇
    在东五环外的深夜与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提到了这本书,点了“想读”,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好几位友邻跟着点了“想读”。其实提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和朋友在聊作家怎么“搞钱”。这本书写得挺清楚的,以大革命为分界:旧制度下作家主要还是靠王公贵族资助(或者自己家里本身就很有钱),而大革命后主要是靠市民阶层主导的市场。当然,也有大革命后依然做着旧制度梦的人,比如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特别担心自己被看作是“流行作家”,不愿迎合市场,虽然他也暗地里羡慕作品大卖的成功作家(他的书卖得也不错,只不过他太能挥霍了)。“搞钱”简直是“文科知识分子”永恒的问题,否则像萨特这种谁都不愿迎合的人就不会一直在高中当老师了。读完这本书两个想法:1. 想学法语;2. 想去法国生活一段时间。很好,但得先面对那个永恒的问题:怎么搞钱啊?2021-05-27
  • 哭之笑之
    不同的制度影响了不同的文学模式,法国文学之盛世,离不开法国的文化制度。而法国的文学制度也不是一日形成的,路易十四靠文学实施统治,确立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是十九世纪依然要面对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挑战…但总归是确认了法国文学的地位,使法国成为了后来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首都。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还原法国文学的历史社会状况,可以补充法国文学史,让文学史更加立体(多知道一些八卦)。中国的文学状况似乎与法国的文学状况有一种惊人的相似,也许有一种普遍性?从文学与政治的亲密关系,走向文学受市场经济控制,只有少数作家是幸运儿,而穷作家永远是多数。文学的路从来都不自由,也就催生了“批判现实”,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也由此可见。有空可以根据此书进行粗浅的对比。2019-03-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