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约瑟夫・C.格鲁(Joseph C. Grew,1880—1965),1932~1942年任美国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格鲁正式从国务院的岗位上退休。

内容简介

1932年的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千无千
    在当下急遽变化国际环境下,越是促使大家在思考外交的核心和意义?外交是发声明?外交只有指责?外交只有高声疾呼?外交只有斗争?格鲁的使日十年,虽然每一个日记的片段里面对事件不同,面对的危机程度不同,但有一条外交官的主线是明晰的,格鲁首先是一名讲解员,她在了解驻在国的境况、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又设法江他本国的意图希望和要求告知出使过的政府和任命,而这种讲解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通过口头和书面的语言来实现的,它是一种类似于X光的语言,它在表层下振动,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所以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可以让我们跳脱几笔勾勒的大事件,回到外交中“人”的本质因素上来,它可能是来自于一场宴会的共同记忆,可能是来自于一次高尔夫球的进洞,可能是来自于一次具有仪式感婚礼,在最终开战之前,格鲁都在遵循着这条主线。2021-09-08
  • John kramer
    本想着把最近手头的所有近代中日关系史读完写个长的,不过发现书单越拉越多…这本书很多资料都引用了,当然我是从来不太完全相信政治人物有意出版的日记的,二战胜利后的书必然是为美国二战后国际秩序服务的,不过德鲁大使可以说是日本最疯狂扩张时期日美关系如何变化的亲历者,他的记述也必须要读一读。日本二战前诸多问题的根源还是军事扩张的野心,不走和平发展道路,当然会四处树敌导致战争,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从当下观之我们人类其实在一点一点进步。2021-04-16
  • Mantus
    史料价值比预想的低。在格鲁看来,外交是第一道国防,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外交的失败,然而他在日本的十年正是一个外交被击败的过程。故而也不必期待有多少洞察先机的分析,反而可以偷笑一下原来外交官很多时候也是当局者迷,用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最好奇的是,格鲁在欧战爆发后一再撇清自己所作所为与“绥靖”的关系,但两次大战间和平主义指导下的外交实践,会否不可避免地导向所谓的绥靖?以及,格鲁认为大使的要务在于向出使国如实、全面地表达本国民意,全书也多处可见他对报界的关注,他是否高估了舆论的力量,而忽视了精英通道之间的恒久影响力,或者说本书毕竟是摘编,这是有意取舍后的结果呢?P.S. 本书的印刷编校瑕疵略多,对不起应有的定位,字数所限,列几个页码:285 332 480 571。2021-02-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