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贝蒂娜・施汤内特,历史进行撰述,同时研究国家社会主义哲学和阿道夫·艾希曼。2000年,其“康德哲学中的反犹太主义”相关研究在科隆获颁哲学政治学会(PPA)一等奖。《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荣获北德广播电视台非小说类图书奖。

内容简介

理想国译丛041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蔚伊斯#
    读完这本书后,重新读了自己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书笔记,梳理了一下阿伦特的行文和见解才来写短评。这本书定位似乎是需要与阿伦特进行对话与辩论,但更多是在掌握更多资料和文稿的情况下对艾希曼形象的深度刻画(阿伦特书中大篇幅讲述了其在当权时期的作为)。无论是否作者预设了立场,本书呈现的艾希曼绝对不是一个“不能思考”的人。他恨书,所以才以另一种姿态来了解书籍;他深刻明白审讯程序和心理博弈,试图给自己创造一个他想要的历史形象,即罪恶机器的小齿轮;他的确普通而渴望权利,而他精湛的谎言和对人设的打造已经最后显示他的聪明或者变态程度。最后,作者对于各种庞杂的文件整理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2020-10-29
  • 江海一蓑翁
    一部堪称跟阿伦特的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针锋相对的论著,以对多元来源的丰富史料档案的细致梳理,为读者还原出在耶路撒冷受审之前的艾希曼的详细生平,以艾希曼在屠杀犹太人过程中的具体所作所为,与二战之后逃避惩罚,进而试图在阿根廷重振声势这两个阶段的经历为叙述重点。作者在字里行间,毫不隐瞒自己对于反人类的纳粹分子的厌恶与仇恨,而这种价值判断已经到了多少有点先入为主,可能影响其对史料解读与判断的程度,但幸运的是,这些史料本身提供的信息,已经足以说明艾希曼在罪行面前的难以豁免与拒绝悔改。作者的史料搜集、梳理与解读能力,以及其通过个人故事关照纳粹群体命运与大时代更迭的广阔视野与写作能力,都值得称道。将本书跟上述阿伦特名著一起对照阅读,或许收获会更大。2020-05-28
  • Aloysius
    施汤内特证明艾希曼并不是其所说的一架机器上的小齿轮而是大屠杀的侩子手,但这仅仅是与阿伦特「平庸的恶」概念对话而非颠覆,毕竟阿伦特论述的意义更多在于苏格拉底式的启迪而绝非智术师式的答案。施汤内特对于文献档案的考证和运用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档案的佐证对于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无疑有重要影响(虽然并不是作者的锅)。2020-06-2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