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贞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曾任日本关西大学COE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168 Hours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如何考察近代以前各个区域政权的政治博弈史,作者给出的多极亚洲的定义为在所框定的区域内,唐或其他一方均未出现一家独大的互动博弈状态。史料多为传统汉语文史料和现当代中西日研究成果,判断依据是无一方硬实力能够完全施加他人,统治和交往形式完全顺应实力的动态平衡,唐采用实用多元主义的防御策略。全书采用总分总形式,顺着每个方向依次描述,与唐博弈的时间线基本是逆时针顺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基本覆盖今日中国版图内各个区域方向的政权力量。唐代整体对外关系的策略与前面各朝代的异同比较,及对五代两宋局势的影响似可进一步探讨。主要线索都是和中原政权的隋唐联系(战或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居于各自与中原关系的框架之下界定的,也不涉及同其他地区的联系(如吐蕃-印度,突厥-波斯等),并不属于典型的多极格局2020-10-19
  • 中世与近世之间
    前四章叙述了唐朝与突厥、回纥、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南诏、吐蕃的关系,可供入门者了解,总体来说唐代中后期所面临周边政权的威胁不亚于后世任何一个朝代。第五章第六章阐述了唐代对外的双重管理体系和外交思想,算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反对用朝贡体系来理解唐代的亚洲国家关系,认为其带有中国中心论,亚洲各政权权力关系的实质是多极化,具有多样性与不稳定性,并非由唐朝主宰。不过我想如果一种理论能够用到任何地区的任何朝代,那这种理论基本是一句十足的废话,作者其实是拿当代政治理论套在古代世界,典型的削足适履,忽视了亚洲世界自身的特点。作者所谓实用多元主义过于合理化唐代的对外政策,朝贡体系本身就不是要把周边所有民族纳入进去,也并非只是实力的比拼,不管这种中华思维在现实中遇到多少障碍,但唐朝并没有放弃成为中心的努力。2020-11-25
  • 4G小u盘
    二刷:梳理平实,结论泥沙俱下,有矫枉过正之嫌。突厥、回纥未有突破,吐蕃,南诏部分值得一读。导论,双重管理体系,对外政策思想作为资料。1.渤海国与西夏的遥远呼应。2.争夺东北地区的得不偿失。3.唐后期战略方向的调整与南诏、安南都护之关系。4.安西四镇失复表明,唐必须维持持续强大的军事存在才能控制西域(甚至河西)5.唐政策调整与九曲之地的得失,长庆会盟对西部久远影响。6.唐关于域外的情报收集与使臣的兵家素养(随军记录)。7.对外政策中的荀子思想和魏征式的羁縻手段(与班固时有明显区别,不强调周边对己绝对忠诚,允许周边进行等距外交)8.四邻对中原王朝的不同态度,并不仅取于各自军事实强弱,更多的是特定地理环境产物,轻易不变9.盛唐时期,也无能力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东北,西北)战争。2020-12-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