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市,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美学家、中世纪学家和小说家。被《剑桥意大利文学史》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作品既辽阔又繁复,使读者能够从中享受到纵横古今、畅游多重世界的趣味与魅力。代表作品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摆》《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陈美芳˙Ꙫ˙
    中世纪所讨论的大多数审美问题都继承自古典时代。对于中世纪人而言,美指涉的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性的事物,也指涉具体经验。中世纪人确实构想过一种纯智性的、具有道德和谐与形而上光辉的美。经院哲学家所说的美是上帝的一种属性。美的形而上学和艺术理论是完全无关的。中世纪品位既不关涉艺术的自主性,也不关涉自然的自主性。它其实涉及对所有想象的、超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存在于被默观的物体和向超越开放的宇宙之间。它意味着在实在的物体中识别出对上帝之存在和力量的本体论的反思和参与。2021-09-21
  • GameKyu
    比理想国家的那本新书和后浪家的艺术史好太多了,排版最起码能让人读的下去,是本好书2021-08-25
  • 巨米雨
    鉴于我对中世纪的了解仅限于达芬奇密码的程度,所以这完全是一次功利性阅读,因为豆瓣阅读对这本书的限免明天就要到期了(。)虽然看懂的能消化的部分不多,但还是唤起了想要去了解中世纪的兴趣。“一方面,中世纪对于美应当如何有着几何般理性的模式;另一方面,不受调控的艺术生命中上演着形式和意图的辩证法。不过我们仍然看到,中世纪美学的咬文嚼字和唯心主义为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的双重思维,以及理论关于某事应该如何,同与之冲突的生活之间持续的张力。这一双重性并不意味着中世纪价值观未达成融合,它实际上点出了这一融合自相矛盾的特征。那是一个公众场合上演着最极端的残忍和邪恶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在生活中遵奉虔诚信仰的时代——人们坚信着上帝,追求着道德理想,但是这一切又可以轻易、坦然地遭到违反。”2021-11-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