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本书集合了十七篇文章,是作者多年来与文献打交道的点滴展现,既有对古籍整理的学理研究,也有对经眼作品的品评判断;既有学者科学、审慎的角度,也记录下了研究、出版古籍过程中可爱美好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他们学术生命最好的展现,也是我们有效了解古籍版本、古籍整理知识的不二参考。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粉红色的后果
    纠错似让文献学无趣,纵横追索版本,会发现其积极的意义。桥本在里面反复说,读书要好玩,整理古籍是要跟作者成为朋友。无论是经验谈还是具体到某一部古籍,读考究异文的段落,确需极大耐心,有时实在枯燥苦闷,这仅是例子,真正要解决的何其繁多。但异文都会连让人激动处,不忍跳过。有印象:要站在古人能看到什么书的立场来寻找合适的他校本,而不是凭借如今的优越条件擅改引文,要让自己服从于古人的习惯。书与版本是不同的概念,用一种版本就改动符合作者心目中的“书”,毫无意义。字体、版式固然可以凭借经验来鉴定,却不免出错,桥本时常利用刻工信息进行版本鉴定,求真不求好,经过清人校订的文本、保存历史原貌的文本,与其用佳自多寡衡量版本价值,桥本要的是后者。桥本讨论《礼记》版本,力图梳理出版本系统,如周祖谟整理《伽蓝记》。2021-11-11
  • 蝸涎舎
    放松心态,前代大儒有时也读不通经书,后人的整理也经常出错,奠定当前研究框架的定评背后也伴随着犹疑,看似严谨的校读记可能蕴藏着笑话,言之凿凿的指摘也可能是大言不惭的贼喊抓贼。乔、叶两位老师都是真性情啊,此书名为“读书记”,也褪去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重感”,就像是真诚地分享他们在古籍整理和研究中遇到过的问题和误区,包括自己被学生指出的错误也会坦然自陈,“都不好玩,愁眉苦脸图什么?没有创造,不值得问世。希望最好几百年前、几百年后的人看到我的书都会觉得有意思”。一本书的历代版本变迁就像一个人变老变熟的过程,它也可能会在某个时代遇见它的知音。乔老师以前是学哲学的,他还在想书是什么?(要被读到)人的认识有没有可能接近真理?(时代局限、学术史走向)其它关于底本、刻工、递修、地域……有更多积累才能领会妙处吧。2022-01-27
  • 西野鱼竿
    令人敬佩,读完受益匪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要时刻注意辨别作为抽象概念的”书”和作为具体实物的“版本”。关于《毛诗正义》、《礼记》、《仪礼》相关文献的版本与流传,干货颇多。如果今后有机会能上手整理古籍,想必也会再次翻看Hashimoto先生的论著2022-01-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