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约翰・利兰(John Leland)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善于报道和纪录社会变迁对普罗大众的影响,例如美国金融危机风潮下的房产法拍、身份盗用、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他曾以《男同性恋相守逾58年》的纪实报道获得2013年纽约重要媒体奖项。作者曾著有《嬉皮的历史》(Hip: The History) 和 《为什么凯鲁亚克有意义:在路上学到的事》(Why Kerouac Matters: The Lessons of On the Road)。 在加入《纽约时报》前,他曾任《新闻周刊》(Newsweek)的高级编辑、《细节》(Details)的首席编辑、《新闻日》(Newsday)的记者、Spin杂志的记者和编辑。

内容简介

“在那一年,我问他们每个人,是否想过死亡,想到这个是否会感到害怕。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让他们害怕;而死亡可以解决活得太久的问题。他们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认死亡和变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徐小魚
    这本书有打破了我对长者的固有想象,一般人看长者这群体,往往都是带着负面情绪的,因为老弱病残,因为死亡的终点,好像只要你老了,就连快乐都是随之丧失。但我们忽略了,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快乐,比方说你小学时的快乐和你高中时快乐是不一样的,你会找当下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而不会沉浸在丧失小学的快乐中。这称之为“选择优化补偿”:老人也会尽可能的利用所剩的一切,去补偿已经失去的一切。2021-12-07
  • XZ
    书里的道理都有,就是写作风格实在是接受不了,乱七八糟的,看的我时常晕晕乎乎的2022-02-18
  • 沐炎
    年轻人以为的老人生活和老人自己体会的真的很不一样,这本书用老人的视角阐述他们真实生活,虽然身体不便但依旧可以获得乐趣的一种生活韧性。国外的养老院跟ngo各种志愿者的支持配套设施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整体价值导向还是很欧美的,如果有亚洲人角度应该会很不一样。2022-03-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