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法国哲学、比较哲学。

内容简介

“家”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学界悄然而成一重要论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此显要的主题在近现代却迟迟难以进入主流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立场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中国人进入现代世界的巨大障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少年forever
    对论文写作启发很多,个体与亲亲的双重本体辩证关系,现代价值观与自身文化积淀的联系,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2022-09-04
  • 鲸书
    四星半。基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性思考,要以哲学的方式将“家”上升至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个体”同等的价值高度,以纠偏西方普世主义。相比不少批判式论述,有一定建设性。作者对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中个体走向前台过程的梳理很清晰,并创新海德格尔的概念框架,提取中国传统中“家”的生存论经验。除以家的生存论经验回应西方现代性发展至今个体主义泛滥的问题外,作者更关注的则是五四以来中国人如何面对传统家的解体与个体主义侵蚀的后果。但对后一个问题,以传统父权制下对家的理解构建现代社会的价值本体仍有力不足之处。中国的问题并非家被边缘化,而是在家走出封建的转型尚未完成之时,新生产方式又注入了新形式的父权制。若作者声称要将生存论基础和历史上机制化表达区分,那么在现时代构建家的伦理,仅论理念而不见当代现实恐是哲人的天真。2022-08-30
  • 大蓝
    中国近现代以来,国人接受了西方文明带来的“个体性原则”的冲击,意识到其积极方面便对其进行大力发扬。与此同时,知性思维要求摈除与“个体性原则”相对的“家庭”制度、“宗法”制度。本书看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没有将“家庭”和“宗法”区分开来,宗法可除,但家庭不可除。在家族的祠堂中,在祖先的牌位中,寄托的精神一种具有超越性价值的精神。因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神支柱,“家”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论建构,能够抵挡存在之虚无的侵袭,能够提供一种精神寄托,总而言之,能够抵抗个体性原则带来的消极方面。所以,生活于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必须重建对“家”的信仰。2022-04-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