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小悠,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北京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研究方向为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历史文学、历史普及类作品的写作,已出版《年羹尧之死》、《清代的案与刑》、《九王夺嫡》(合著)、《英和日记》(整理)。

内容简介

☆制度、人事、案件交织,绘刑部260余年沧桑变化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无心恋战
    细致考析有清一代刑部组织和职能的发展变化,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将错综复杂的部门沿革与行政流程娓娓道来。作者避免先入为主的价值评判,亦不以现代司法体制衡量比附清制,而是尊重历史语境,还原清代刑名制度的本来面目,广泛徵诸史料,深入剖析具体案件的往复论议,全面展现刑部无论从部内建设、协调相关中央部门以及特别是处在地方督抚与皇帝之间的枢纽位置如何从各个层面打造和发挥自身「天下刑名之总汇」职能,借此提供一个观察清代政治与行政整体面貌的视角。(阅读时间:2022年30日-2023年1月6日;自评:8.1;推荐指数:★★★★★)2023-01-06
  • Perserkatze
    非常强的断代制度研究,有具体事例(如李贾氏案件中刑部和大理寺的往来博弈、刚毅赵舒翘和沈家本这些晚清法律官僚面对新局势的不同反应对比)也有提纲挈领对清代皇权、地方行政权、部权的分析,读完特别有意思的点是权术精湛的雍正会用纯官僚系统调动法律程序来干掉年羹尧;皇帝作为刑名程序的最后一环会显得被动;末世保守的法律精英成于专业又丧于见识。2023-01-06
  • 滕雅望
    清代中央衙署中具有参与刑名事务资格者颇多,然而“问案必用刑曹”,作为“天下刑名之总汇”的刑部职繁任重,在顺治、康熙年间就已经抛开大理寺、都察院,打破三法司相对平衡的格局,形成“部权特重”的局面。面对日益繁冗的政务,肩负重任的刑部必须使用更高效的行政技术,使政务在部内的处理更加流畅,达到“恤人命,防冤滥”的效果。除制度外,本书还重点关注刑部官员的法律专业化问题。关于清代法律从业人员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幕友、讼师、书吏、衙役等人群身上,而真正处于执法位置上的官员,反而因为其科举出身,给人留下所学非所用的印象。2022-12-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