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尼采》由剑桥大学圣体学院终身研究员、尼采研究学者迈克尔•坦纳撰写,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国内著名哲学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尼采》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作者

迈克尔·坦纳(Michael Tanner) 哲学家、歌剧评论家,剑桥大学圣体学院终身研究员。研究领域:19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作为文化现象的瓦格纳;艺术哲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当代思潮。著有《叔本华》(1999)、《尼采》(2000)、《瓦格纳》(2008)等。

序言作者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随感集《人与永恒》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drian
    其实还不错。尼采继承了叔本华对个体性的批判,把它放入了日神—酒神的对抗之中。日神是个体的,清晰的,而酒神才是总体的,生命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便体现这一对抗。伴随对酒神精神的赞美,尼采接着批判了以基督教为根基的道德。"上帝死了"以后,末人像羊群一样满口道德,却丧失真正的价值,超人则创造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虽然这在末人眼中是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否认。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道德,是对主人道德的反扑成功。对康德的批判很有意思。理性与感性被分割,欲望的满足本应证成一种伦理,在康德处却作为证谬的论据。叔本华提出的佛教问题在尼采这里得到了一种解决思路。不要试图退回理性世界,也不要试图减轻欲望和痛苦,而是要崇高地接受——接受世间的一切!2018-08-08
  • 磨子桥王祖贤
    应该叫做每本书的阅读导论。。。。并没有系统化的总结尼采的思想。不过尼采在写作的时候本来就强调思想的片面化,也有故意避免体系化,也是一个原因2018-01-12
  • Jesse
    尼采主要关注的是人生的根本性痛苦,即生命意义之缺失,对此他特别关注痛苦和文化的关系。要消除这种痛苦,自《悲》始,便提出两种方法:反对同情和禁欲主义。前者将痛苦视作内心繁杂的肯定,在意识到痛苦的无处不在和摆脱痛苦的徒劳之后仍旧不失信念;后者是抑制生命的本能。要理解世界,就要理解永恒轮回——无意义的重复;要对待世界,就需要“爱命运”的超人,要焕发出这样一种生命力(权力意志):对所拥抱的一切说“是”。阅读尼采的矛盾在于作为一种不可战胜者的口吻,同时又保留着自我批判和不设定统一标准的意念。通识本难以细致剖析各种概念,抛砖引玉式也成问题,对于尼采的碎片化警句里不时地涌现出惊人的观点,还需多拜读原作。骆驼—狮子—孩子的蜕变的多重混杂仍是我目前的追求之道。要说什么悲观主义,那是不存在的,这是最乐观的情况。2019-03-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