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溃败之路》承袭了俄罗斯史学一贯的实证主义传统,立足于大量翔实的原始档案文献,从俄方视角阐释俄日战争的根源、战前准备、战争的进程及后果,同时立足于国际视角深刻剖析影响双方的外交和军事决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书分为外交和战争两大部分。外交部分分析了俄日战争前俄罗斯帝国在欧亚两洲的情况;战争部分主要从俄国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认为俄军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最高指挥官的指挥和战略不当。


奥列格•阿拉别托夫(Oleg Airapetov),历史学博士,现任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是目前俄罗斯历史学界首屈一指的军事史专家,其研究领域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外交-军事政策。

译者周健,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现任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欧语系翻译(俄语)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俄汉翻译对比、俄罗斯文学。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慢慢走
    俄方视角下的溃败之战,视角与资料较为难得。始于纷繁复杂的外交困境(对英,对中),遭逢目不暇给的攻势变数,最终暴露出力有不逮的臃肿颟顸。个人关注点集中在全程外交博弈,尤以俄方视角下中国史事的微妙口吻最为有趣,比如将北京击溃阿古柏与二次英阿战争相提并论(对新疆定位暧昧),中俄密约对于后来中苏同盟条约的军事条款影响,俄方对于与中、日公开冲突的内部评测等处。2023-03-30
  • 阎川
    这就是所谓的“俄罗斯实证主义”史学?一本学术书籍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可读性,到底引进它图什么呢?我读的时候一直都在皱眉头,是不是帝国传统下出来的史学家(俄日还有俺们)都这么迷恋三板斧:1.列数据、2.大段引原文但是不加任何分析、3.明里暗里偷塞私货但是假装客观。你们烦不烦啊,说人话不好嘛。整本书哀叹俄国败退之耻,并暗示这场败退预演了革命,可是从头到脚冷嘲热讽骂了将军、骂了士兵、骂了大臣、骂了社会民主工党,皇上却好像还挺好的(除了开头不疼不痒地批了一下专制外,沙皇几乎是隐身的)。最后一段写士兵们受革命思想影响要求改善他们待遇的时候,作者所用的笔调差点把我笑出声来,作者的反应竟然是士兵争取权益一定意味着军队秩序的解体,或许这位作者先生爱当炮灰,可奈何别人不愿意,这种鬼秩序,解体了也就解体了吧。2023-08-02
  • 丹奈
    1902年的俄军演习使用的战术居然还是拿破仑战争时的战术,对付清军还可以,对付日军就是笑话,让我联想到现在某军还在使用1968年和1979年的战术,果然是继承先辈的光荣。奥布鲁切夫不建议远东拓展和派遣太平洋舰队的意见是有远见的,后勤补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日军从本土和朝鲜补充物资要容易得多,一旦后勤补给不上,在远东的陆海军就成了孤军,可惜他的意见没有成为主流,在远东寻找一个不冻港的梦想以及对土地的贪婪欲望压倒了沙俄决策机构。沙俄对远东的蚕食是以国家移民形式强制进行的,时间跨度很长,然而清廷囿于东北是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大量移民,导致反而是后来的俄国人占据了这片土地的上风,可叹。库洛巴特金指挥的辽阳会战,旅顺救援战充分展示了他是一个好参谋却不是一个好将军,遥控指挥到令人发指的程度2022-06-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