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萨宁》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萨宁回到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少小离家,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一株生在田野中的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却又常常以旁观者的清醒姿态一语道破传统世俗社会中人情的虚伪;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精神上却又陷入疲惫不堪的孤独和无意义的绝望中。

小说出版于1907年,正好是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时期。小说影响之大,从批评家罗加切夫斯基的话中可以看出:“不是阿尔志跋绥夫书写了萨宁,而是萨宁书写了阿尔志跋绥夫,萨宁塑造了与自己的形象一模一样的作者。”

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俄国作家,颓废主义文学流派代表。生于俄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十九岁时,自幼迷恋绘画的他去了哈尔科夫绘画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又去往彼得堡。最初做一个地方事务官的书记,后转向文学创作,代表作有《萨宁》《绝境》等。早期思想比较激进,作品带有自由主义色彩,有时也包含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抗议。长篇小说《萨宁》出版于1907年,因宣扬个人享乐主义、鼓吹纵欲而轰动一时,也饱受各界批评。十月革命后,阿尔志跋绥夫流亡国外,死于波兰华沙。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冬眠合剂
    有些观点太过超前就变成享乐主义了,在致力于不让自己过得太过舒适这一点上俄国人是东亚人永远的同盟者。2023-11-27
  • 陌生人
    可能是心情有些浮躁,感觉一般般。2024-01-17
  • 宫胁咲良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既然生活糟透了,干嘛还要费尽心机研究它?萨宁代表着一种虚无的时代精神,它把生活中所有高于生活的东西全都轻描淡写地淡化,直至消解生活的意义。其实萨宁在吼叫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对得过且过的虚无的反抗,但终究抵不过一句“什么都不会变的”,然后一猛子扎进肉体的及时享受。我之所以看到尤里会有一种黏黏腻腻的厌恶感,是因为他就是每个人的缩影。我们既不能像萨宁崇拜的兰德那样怀着永远不动摇的崇高精神生活,也不能像萨宁那样对生活毫无期盼,我们只是尤里,身体的欲望是不断动摇我们的地震,而精神层面看似坚固的承重柱,摇摇欲坠却还在奋力抵抗。我厌恶看清自己的灵魂,我却不断地重复我所鄙夷的尤里的犹豫又黏腻的往复来回的纠缠不清。因为是动物,所以不得不屈服于欲望;却因为是人,要对自己的欲望给予解释和压制。2023-10-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