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齐小林,男,1977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共革命史、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TAO
    条块分割略严重,叙事不足,读起来似方志,但材料极佳,加一星。2016-06-26
  • 春雪
    历史极其复杂,有时小问题可让整体崩溃,有时一大堆问题却并不影响整体。此书属后者,所展现的解放军抗战内战时征兵的种种复杂问题,并非什么黑历史,反而值得尊敬。正像鲁迅20年代《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写过的:“所以每一革命部队的突起,战士大抵不过是反抗现状这一种意思,大略相同,终极目的是极为歧异的。或者为社会,或者为小集团,或者为一个爱人,或者为自己,或者简直为了自杀。然而革命军仍然能够前行。因为在进军的途中,对于敌人,个人主义者所发的子弹,和集团主义者所发的子弹是一样地能够制其死命; 任何战士死伤之际,便要减少些军中的战斗力,也两者相等的。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2019-07-14
  • saidelizi
    实证书籍,资料本身的意义大过结论,书中最强调的是征兵工作一直到内战胜利都存在诸多甚至严重的问题。第七章第三节非常精彩。与其说此书是爆黑材料,不如说征兵工作是实现从农民到士兵的职业转变,完成思想、生活习惯上的转换是其中的关键,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物质保障,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细致深入尤为重要。开篇提出两个与通常结论不同的观点非常喜欢。我很佩服齐小林在第五章最后对各种过往观点的质疑,其提出的征兵动员有效性的根本在于基层政权运作的有效性,这点颇有见地,另外建屏县的动员报告里面我们也看得到这点。但晋察冀解放区从之前的募兵制到1943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展示了征兵动员的另一个侧面,日本封锁扫荡强大压力之下强制兵役制也成为根据地兵员的选择,另外抗战时国共双方不同的作战方式也是征兵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2015-1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