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镇。自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汤一介、许抗生、余敦康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都在这个课题做过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王晓毅等人又在这个课题上作了专门的研究。然而,囿于既有的学术范式的限制,这些研究总体上仍在汤用彤先生构建的基本框架下展开,虽然在局部的点上有一些进展,但都未能有真正的突破。 现有的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未能真正地将郭象的《庄子注》作为一部注释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导致对许多重要材料的误读,从而无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体脉络;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对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点以及《郭象《庄子注》研究》基本性质缺乏精准的把握;其三,未能对郭象哲学的重要概念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造成了颇多含混的见解。 《郭象《庄子注》研究》从《庄子注》的注释技艺着手,着力于对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色的揭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庄子注》与《庄子》本文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郭象的重要哲学概念做深细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其思想的内在理致。通过这样的研究,尽力减少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界对于郭象思想的各种偏颇、粗率的意见。


杨立华,1971年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浙江大学工学学士(1992年),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专著《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是吗?
    杨老师几本书交叉着读,帮助理解。杨老师专著后的论文附录也很有帮助。2023-08-10
  • hart zheng
    还是有些创见的,但感觉这些发现不是哲学思考,而是一种历史考据。有的地方又感觉过度解释,是用现代其他哲学家的概念去重新诠释。2022-04-24
  • 项平
    之前seminar讨论郭象,这本书可谓争议焦点。作者首先要破掉汤用彤(强调两汉经学,以“崇有论”界定郭象)和冯友兰(以裴頠为王弼反题,分出贵无、崇有、无无阶段)搭好的思想史框架,进而强调魏晋玄学的政治面向。但与传统理解不同,杨老师所论“无为之治”绝非“某种诗意的乡愁,而是变成了极富现实可能性的政治进路”(却同时批评:不宜将郭象思想与研究者时代焦虑热切联合。言下之意,是指什么不算焦虑),大概是全书最具争议的点。此外,还在许多关键概念的解读方面驳斥诸家,例如“有待”并非“有所待”,而是“有分别、有对待的逍遥”;“自生”不是“我生”,“自得”恰恰要表示“理自尔耳”的“自然”“命”之义。但其实是可以找到反例的,比如《养生主》郭注庖丁解牛,说他志气高昂“踌躇自得”,放回整段文意里“命”义是非常别扭的。2022-04-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