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德国作家,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出版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毒妇脸少女心。
    读赫塔•米勒的书注定是要被震撼500次的。她最擅长的是拼贴,叙写一切颠倒错乱和错乱背后的真实。将那些由喉咙、胸膛和情感,与众不同的声音收集起来,这成千上百个碎片声音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到哪里都极其好辨认、无法混淆的声音,赫塔•米勒「沉默的行动」下,满是恐怖剧,灼烧的火焰和叫喊。那些恐惧、耻辱、惊慌、挫败通通都被她写到书里。对于政治隐喻的运用也是必然之存在,平安无事地结束情节,内里却是另一番汹涌,噩梦般创伤性的书写。宗存在这一种疏离感,没有人幸存。 2024-01-12
  • 欢乐分裂
    3.5;弱化的叙事线+碎片化短篇,场景跳跃,词语跳跃,意象跳跃,高度隐喻,构成不小的阅读障碍,然而在关联薄弱的碎乱中你能感受到——恐惧和苦难嵌在表象诗意的叙述中,词语和词语缝起一件覆盖着残酷黑暗的外衣(破碎是外在语言形式和内核意象的共同特征,也正是身处环境和个人身心的毁坏状态),这是一座被禁锢的牢笼,一个裹足不前的沼泽,一个无法醒来的噩梦,噩梦的名字今日也许是齐奥塞斯库,明日也许未知——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城头变幻大王旗。反复提及颅内的蚜虫——“独裁者的额头上坐着一只蚜虫在装死。”“人们脑子里的一个蚜虫,不肯离去。”这只虫长久地盘在脑中,于是“他们的太阳穴之间布满了死去的人,麻麻点点,布满血迹,如同冻僵的浆果。”于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在一个美好的国家,我们可以一块儿上吊。”2023-11-17
  • 夜第七章
    非常好!堪称迷人。在对罗马尼亚历史了解不多的状态下开始读的,但顺着文字找到了那个没有面孔的人:齐奥塞斯库。一种灰蒙蒙的色调在整部小说里弥散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有,而我们当然也熟悉这种色调。我喜欢赫塔·米勒的态度,她在中文版扉页上写道:我们以相似的姿势飞翔,也极有可能以相同的姿势坠落。2023-11-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