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图像面前》展开了一种被反复提出的批评,直指我们面对图像时的确信感。我们是如何观看的呢?不仅仅使用双眼,也不仅仅依靠目光。“voir”意指“看”,它与表示“知”的“savoir”押韵,这使我们想到,原始的目光是不存在的,我们处理图像时需借助词语,经历认知的过程,并伴随不同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找到对图像所特有的认识进行全新批评的方式。“看”这一动作在字面上是打开的,意味着在表现与展现,象征与症候,决定论与复因决定论之间撕扯,接着展开。最后,在可见物的传统概念和视觉资料(visuel)的全新概念之间再撕扯、展开。看与知的稳定方程式,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实证主义的,从此将让位给某种东西,譬如测不准原则,譬如目光对非知(non-savoir)的约束。某种使我们直面图像的东西,它使我们如面对被遮蔽的事物一样直面图像:一个十足不稳定的处境。但我们却应该思考这个处境,无论如何都要确定它在认识规划,也就是艺术史规划中的位置。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1953年生,法国哲学家和艺术史家,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de sciences sociales),出版有四十余种关于图像的历史及理论的著作,并策划数次展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璇璇璇
    中译本惨不忍睹,于是在一些关键段落就对读了英译本(以及为了做pre速成了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的艺术史,目前的水平是已经能看懂一些圣经经典故事的手抄本配图)。于贝尔曼试图恢复把安吉利科《受胎告知》中的修道院背景色带回到艺术史的渔网中,以无意识召唤一种被主体属格建构起的艺术史所压制的沉默,以及重新审视文艺复兴艺术史叙事的合法性根基(其实还是从宗教意象中脱胎而出的)。于贝尔曼把自己的质疑(questioning)形容为一次驱魔,像是草药治愈术一样,重新恢复圣子的身体(如冥府之游带回曾经的爱人一样)。2020-12-09
  • 狗咩菌
    评分是给译本的,需读其他译本/原著,这个译本十分难读,肖像学图像学傻傻分不清 ,语序理解的基本错误也有不少。尽管如此,还是能看到不少针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启发性的批评,以及持之以恒地对记忆的艺术和关于过去的诗学等问题的讨论(艺术史同时拥有的“命运般的历史”和“反命运的艺术”的两种血脉)。对艺术史研究中的“两种庸俗”(对“新”黑格尔主义和一种很实证维度的“新”康德主义的同时信仰)的讨论很精彩。看到一篇不错的书评 作者是钱文逸先生 可作参考https://www.artforum.com.cn/books/96922023-02-06
  • 糖波斯菊
    要么别翻,要么好好翻:译者真的自己读了一遍自己的译文吗?2023-06-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