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时间概念》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一本小书,它由两个文本组成,其一是海德格尔作于1924年的论著《时间概念》,其二是1924年7月25日在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同名演讲,它们被认为是《存在与时间》的“初稿”。海德格尔意识到一个由技术决定的新文明和新生活世界的到来,它们有别于以线性时间观为基础的传统自然人类文明,需要一种新的生命经验,尤其需要一种新的时间经验。海德格尔反对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即所谓“自然时间”或“当前时间”,并开启了对此在在世的“将来时间”的理解,以及对存在与历史性的追问。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他的观点还启发着神学、认知科学和文学的研究者。他的代表作品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通向语言的途中》等,还曾与中国学者一同读译过《道德经》。

孙周兴,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张河东
    读完打卡,算是《存在与时间》的初稿2023-02-05
  • Selene
    “周围”要素构成世界:何所向(Worauf)、何所在、何所交(Womit)、何所寓(Wobei)2024-01-02
  • 別畫秋山
    海德格尔从狄尔泰和约克对于历史学中所蕴含的本体论任务出发,认为这一存在的现象基础是在此在中被给予的。首先他讨论此在的在世的整体性即是sorge,是被抛、筹划和沉沦的统一体,即先行于自身,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而与他人共在的存在。随后,海氏又通过消逝、先行、死亡、时间性来论证此在即是时间。最后他将时间性扩展为历史性,此在具有历史性之基本机制,并且通其阐释可能性得到规定。海德格尔通过人的此在的生存建立时间性结构,这种时间性结构是否能让我们通过对原始的时间的领会来达到原始的时间。同时这种此存论是否也抹杀了世内事物可能具有的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时间性。2023-04-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