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戴维·艾伦·佩兹所著的《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和此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的《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称得上是姊妹篇,《一江黑水》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而《工程国家》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淮河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党没能完成的治淮事业,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昔日洪水泛滥、灾难频发的淮河,如今又恢复了历史上“饭稻羹鱼”的丰饶景象。

《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从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历史变迁,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7年,分析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上,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戴维·艾伦·佩兹(David Allen Pietz)华盛顿州立大学副教授,1998年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有着丰富的中国访学与研究经历。1993年、1994年夏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水利研究院、黄河保护委员会等合作研究过中国水资源方面的项目。佩兹主要研究中国经济与环境发展史,重要学术成果有专著《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2002),合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与经济发展》(2000),论文《中国2010年前的石油与天然气需求》(2000)、《中国的石油储备战略: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2002)、《中国的能源危机》(2008)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勿Q痴线大人
    基本的问题都点到了,淮河流域的历史生态变动、省与省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经济与政治之间(全国经济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及其技术水平等,缺钱、计划多变、权力角逐占篇幅很多,囿于当时的资料吧?对于规划、建制层面的关注度过高,对具体施行过程的研究薄弱,但是引了彭慕兰和曾玛丽这些上世纪在美国已火的说法,对当下仍有启发。张岩《近代中央回归治黄的序幕:南京国民政府初步介入治黄问题探析》可参详。2022-08-14
  • 狗在思考
    1国民政府选择治淮而非治黄的考量:1淮河本身对于南京的重要性2政府财力3地缘政治选择,然而这样的工程最终因黄河决堤而崩溃2治淮工程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相关,讨论了技术官僚兴起,国内外资金技术引入,治水委员会里的地方倾向,中央地方利益博弈,基层力量等等话题3花园口事件应为1938年发生,文中误作1937年2023-05-20
  • 灭霸丢了人间
    Engineering the State: The Huai River and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该书较有开创性的论断:国民政府通过治理淮河延伸了统治的边界。治淮时虽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限于组织能力太差,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且蒋介石下令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终致前功尽弃。 2023-09-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