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爱情与西方世界》是瑞士文化理论家鲁热蒙的一部经典的著作。作者描述了爱情在西方的兴衰史,探索了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时代到好莱坞电影的爱情心理学。作者长期致力于研究西方世界婚姻和情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把爱情问题与社会和宗教的责任以及中世纪普罗旺斯混乱的、无法遏制的爱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探索了宗教和文化,爱神,上帝,虚无主义和美好生活问题等有时隐藏的关系。按照作者的研究,早期诗人谈论的是以爱欲神学为中心的话语,正是通过这些异端的声音,混乱的、无法遏制的爱以及西方文学,才迈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认为,现代西方的激情浪漫之爱的文化根源在于中世纪普罗旺斯的宫廷诗。在西方世界的爱情中,这种诗歌传统默许与卡特里派教派、诺斯替教派二元论的蔑视婚姻和身体的宗教愿景相沟通。 作者结合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文化的维度,追踪了西方浪漫之爱作为一种秘密从文学开端到电影的商业化时代的演进。希望还原最初完整的爱的神话,并从哲学角度对现代婚姻进行阐述。


德尼·德·鲁热蒙(1906-1985),瑞士作家,文化理论家。毕业于瑞士纽沙泰尔大学,1930年移居巴黎。出版有30多部著作。创办法国文学杂志《精神》、《新秩序》,以及存在主义神学杂志《此时此地》。1941年前往美国执教,1946年回到欧洲。1950年创立日内瓦欧洲文化中心。

张文敬,北京语言大学出国部法语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现代法语句法》,译著有《流亡的巴黎》《圣米歇尔山》《法语:该说的和不该说的》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梦野千秋
    共读With庭壹。相当有视野和现实意义的写作,从崔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传奇切入对爱情这一文化现象的探讨,将骑士的风雅之爱的根源追溯到摩尼教和诺斯替主义影响下的清洁派教义,研究方式有点红楼索隐派的架势,理论构建极富想象力,未必严谨但启发颇多,如两个伊索尔德象征异教和基督教会的冲突、教会对清洁派思想的吸收、激情之爱隐藏着对毁灭和死亡的向往并由此感知真正自我、唐璜形象是崔斯坦的倒影而处于两者矛盾之间的则是萨德、区分恋是状态而爱是行为、风雅之爱的世俗化。提到凯尔特神话不通过宗教而通过民间传说对骑士传奇产生影响,可与《凯尔特的薄暮》对读。爱情与战争的关系一章写得极好,现代战争远距离杀人的战术离人性和本能越来越远,其诞生于激情却反过来抹杀激情。如果我们承认爱情是一种文化建构,那恋爱脑便是一种古典主义的遗留。2024-01-08
  • Libeccia
    挺好看的,对史诗爱情模式的分析很有见地。又让我想读圣爱与欲爱了。爱情与战争的部分特别是现代战争不再满足激情要求的分析也很有意思。2023-12-02
  • 湛蓝天色晚
    1938年,作者32岁写的书,也太厉害了吧。当时作者就有提及,中国家庭中,夫妻是不存在爱的。正如我九年义务教育中,诗人写闺怨,写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也是没有爱的感觉一样。好像是真的看不到所谓的爱是什么?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多情的诗人,留恋于妓女歌伶的男女韵事,而这个女人是属于大众的,而诗人的妻子,隐于背后。藏于深院。是因为没有爱,写不出好的诗句流传,还是因为社会大众偏偏沉溺于诗人与歌姬的风流韵事呢2023-09-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