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内容简介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史历黑
    比上一本文集厚道点儿,虽然还是免不了大量的自我重复。讲稿的质量胜于散文,其实有一点可悲。余华为《兄弟》和《第七天》辩护了那么多,可一句“梦中情人”还是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事实:他已经没有更高的文学追求了2018-09-25
  • 仲秋月含颦
    硕士论文写的余华,所以我算个老粉罢。书里内容,翻看他几十年的随笔,都是重复表达相似的态度与观点。人是在变化中成长的,也有他的坚守。从《第七天》开始,我觉得他太相信放手去写,读着像是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散、节奏不好,读完以后没什么印象。比较喜欢的篇目《给你一个烟缸,然后告诉你禁止吸烟》、《语文和文学之间》、《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永远不要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东西所影响》和《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最后的标题我十分赞同,每个人的路都由自己选择,只会责怪社会不公、家庭不和,或者随波逐流认为美好人生只有几种定式的人,或着缺少"文学性"的人生。“善良或天真的爆发”是否在暗示中国底层无数宋刚式的百姓呢?“阅读最终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丰富、变化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始终如此,没有变化。”2019-08-11
  • 洛阳小流氓
    算是文学演讲的live合集出版,听过华科那一场,所以大概知道其中对比。余华也别提那位朋友看起来总是有东西的小把戏,总算是被拉出来写这类东西,不够,但也够了。聊自己创作不够认真,聊的是读者眼中的作品、出版和往事,你要明白你的那些一晚上琢磨出来的演讲稿,在观众散去时,已经完成他的使命了,出版的意义在哪?王利芬当年问马原为什么拍纪录片,马原直言想为中国文学做点贡献,王利芬说只要马原重新提笔,就是最大的贡献。仅就这点来看,其实余华不再讨论时代影响或许是更适合的选择,或者说余华一直只是表面讨论。《活着》是个人视角的作品,是最受欢迎的作品。当然别理王朔,音乐、电影随你去,毕竟你当初就是为了不当牙医才写作的…2018-08-2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