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从“流动”视角梳理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建筑实践与设计机构之间的互动轨迹和结构关系,展现了设计院的独特价值与使命——设计(应对)流动。作为国家进行建筑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组织,设计院建构了一种“差异化流动”实践。它们试图用设计来解决各种(物质、人力、知识等)资源在空间、地理层面的不平等分布,但同时也加剧了差异,形成了新的不平等状况。

作者从三个维度来交叉论述设计与流动的复杂关联:1,狭义的建筑设计——设计院通过物质实践提供必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来容纳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等社会要素的流动;2,广义的组织设计——政府官员、行业领导和专业人士对设计院本身进行机构调整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3,设计作为名词,是指建筑通过各种媒介,包括图纸、图像、文字、模型或多媒体等,形成可传播、可流动的设计知识。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分别包括设计院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中外合作及援外实践。设计院在70年的社会变革中,承担了“流动之舟”的双重职责(“载人”、“航行”)——前者是指物质空间的生产,后者是指建筑文化的创新,从而构成了一种关于流动的聚合体。这种实践融合集体创作与个人探索、强调实用主义与文化自觉、嵌入体制与思想解放的共存,塑造了一种混合科层特色与个人魅力的特殊组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叶子殿下
    本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全书,而是通过引入“流动”的概念,将“全球化”、“社会互动”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形象化,从六个方向清晰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设计院的发展及其最独特的价值。写作手法生动,每个章节开始娓娓道来的“场景描述”的加入更是令人身临其境。2022-03-26
  • mingke16
    不知道作者是真不知道,还是在装糊涂。造成设计院这种现实情况的原因,市场经济只能说是一种时代背景。就中国设计院的现实来说,或许官僚体制才是漠视社会责任的元凶。建筑设计,作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解题过程,一定会有一个判断答案正确与否的个人或者机构存在。可以说,正是这个个人或者机构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最终质量。建筑设计需要,也依赖这种强人统治。如果这套决策流程被一套官僚系统给分化拆解,就会因为层级过多而造成决策之间相互冲突,进而失去效率。简而言之,建筑方案创作,是需要思想统一且高效率的小团队主导。而技术设计才真正需要设计院这种官僚体制管理。如果建筑创作不从官僚体制管理下的设计院中剥离出去,那设计院是没有任何转型的可能。创作和技术设计要适当分开,让专业的体制去适应专业的领域。2023-08-11
  • yeang
    同学丁教授大作,期待后续更多佳作2022-10-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