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茶馆》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王笛,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提为副教授。199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2005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2006-2007年度为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2009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季米
    这本书是旅美华人学者王笛先生关于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变迁史的研究著作,从形式上看是一册学院派的作品,符合学术规范,引用的材料都注明出处。内容是将茶馆作为成都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加以考量,在丰富详尽的档案、媒体报道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茶馆万象背后的成都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书中引用了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描写和黄裳等人的散文作品,材料很详细,历史细节非常丰富,但按西方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模式阐释还是比较牵强,这东西方的茶馆和咖啡馆差别其实还是挺大的,要写出其中的不同还需要深挖。总的来说全书瑕不掩瑜,生动的文笔和精彩的讲述使得本书仍然非常值得阅读。这书我是看了作家蒋蓝的推荐找来读的,总的来说没有让人失望,对成都的茶馆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相信西南那边的人看了应该会更有深刻体会。2018-07-25
  • jiaon
    值得一读。一个每天四分之一的市民去茶馆里泡着的城市,真可爱。2010-04-12
  • 叫我妖而不孽
    异常轻松的阅读,这么厚一本居然很快读完了。对成都的茶馆的描绘,我大概边读边用上海的街边小店、便利店、公共浴室、麻将室代替掉了,当然描写本身还是蛮有趣的,建议不要因为司空见惯而轻视之,就像有些认为阎云翔的书全都是常识的评价;真正值得看的就是对茶馆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本文分析得不错,尤其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茶馆为社会提供的微小但必要服务,比如娱乐、歇脚,甚至还有慈善(提供食宿)和生意谈判;第二,文化精英和国家权力对茶馆及茶馆文化的试图改变和茶馆的应变,也就是文化互动。读完第一反应是看来简·雅各布森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是不得不读的;然后我对王笛过于强调政府权力的压制有些不适,觉得有些太套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预设观点了,但是我还是读出来一点温情来。比照此书,上海有太多可以做微研究的小场所了。2019-12-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