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 1931-)法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曾分别获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三个博士学位。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他者女人的窥镜》(1974)、《非一之性》(1980)、《东西方之间》(1999)。出于反思与批判的目的,露西·伊利格瑞的《他者女人的窥镜》从内容到结构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性色彩:它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由弗洛伊德始,至柏拉图终——这是一个颠倒了正常时间顺序的书写,但中间章节又是按哲学家们出现的历史顺序进行论述的——这难道不正是一个“窥镜”吗?借助“窥镜”揭示传统哲学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同一性逻辑,使女性从以男性为标准的逻辑中解放出来,不再作为“他者”,重新发现、确立女性的主体身份正是伊利格瑞的目的所在。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gilulfo
    写得很飘,甚至可以拿来当戏剧来看。发挥一点想象力:luce创造了一位弗洛伊德式的人物。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女人(like“我不是我的身体”),他发现很难理解女人的各种属性。想当然地,他认为自己可以在没有(任何)女人存在的情况下存在。一句话,他可以单独(alone)存在。所有内在的、范畴式的属性,根据一种笛卡尔式的推理,都不会是女人所具有的那些属性。从他的这种self-conception出发,他可以把自己理解为一个“完整的东西”——实体。虽然他无法保证在一些remote possibilities那里有可能自己并不存在(例如,他成了一个女人),但这不妨碍他可以轻松设想一个不存在任何女人但他继续存在下去的世界。这种可设想性对他而言意味着,他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东西,不缺什么。2024-02-16
  • 云上的安提戈涅
    女人这幽暗、深邃的洞穴,窥镜却能集中光线引起火焰,而那燃烧着玻璃的火舌则成为理性之白日下一种异质的存在。由批判弗洛伊德开始,又回溯到古希腊,梳理了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以来的女性建构。最后重释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洞穴成为一个不可名状的母性空间,而进入象征秩序便必然要走出洞穴,达成对主体前历史上的父亲之认同。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用于男性,男性之认识女性不过是镜子的反射,而女性则在窥镜内部,在自我反射中确证自身。不过,似乎在伊利格瑞晚期的《此性非一》中又对性别差异论做出了新的解释?有待深入阅读。ps,这本书翻译太差,等我英文好一点了还是再读一次原文吧(流下泪水。2020-03-01
  • Tingtingding
    慢慢读,就是这个书是真的好贵嘎嘎 88块钱我不如去吃葵中酸菜鱼2018-12-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